山松双干桩很少见,比例合适的更是稀少,成熟作品未见,我们从书刊所见的双干黑松、双干五针松等也多是合栽的。而我每每说起这株山松盆景,总有诸多感慨。二十多年前我刚学弄松,还不知它是“宝”,等我感觉出它的珍贵,也是因为到现今都再也没能寻到合意的如此形状桩材。
时间大约是1992年,我与兄长到梧州寻桩,他买下了此桩。当时别人已种数年,买回后兄长没管它由我打理(几年后兄长弃玩盆景,于是我接手)。那会儿我不喜欢这类桩,觉得它两条干太过死硬,没有一点灵气不说,两干的分叉位又高,不是标准的双干形。那时我对文人树没有概念,对于素仁格有点认知但此桩又套不上。因不喜爱所以前几年确实没有心思摆弄它,只作常规的日常打理。
图一是养育了几年后的第一次换盆,前是用旁边那只蓝釉方形盆养。原桩有ABC三个托,但都前后分别去掉了。C托是当年换盆首去的,当时只有一个感觉,C托与B托平对而生必须去除一枝,那只能是去矮干那个了oA托是因为“流脂”病(注)枯死了,所以到图二大家看到A托已经没有了。
没了A托,B托到顶太空了,其实从构图而论留得A托去掉B托才合适,而我只是单纯觉得B托距上太空距下太低不顺眼,更不好塑形干脆也去掉算了。当时不觉得这桩是好东西,就很随意,哪知去掉后更难看了,高干太空洞了。图三所示,两干分叉处位置高,矮干外飘形成下紧上松、头重脚轻的感觉。我本喜弄异形桩,对这端庄形态的桩材更感到没头绪。
托留出空间,两干高低差距拉开了。从图四所看,这小改动的确有大改观。为什么这些操作需要差不多十年才执行?这就是学识过程,只是我悟性迟钝十年才有所领会。基础已定,日后着意的是育高高干、控制矮干再拉大两干差距,数年后修修剪剪弄得此作。几年后回看ABC枝,觉得当日寸都没去错,如保留或保留任何一托,效果都没现在这般好。注:山松流脂病不算多发但常见。
由皮层处渗流出,与伤口流松脂不同,不处理的话不仅流脂段慢慢枯死,还会感染整树及其它树。种松人多了,治此病方法也多了。我所用的方法:先把流脂刮干净,等刮至表皮层,再用火机苗头轻烧干余下脂,接着用瓶装水剂“百菌清”或“灭病威”瓶底沉淀稠的药涂上。病轻面积少一次可治,病重重涂,过重难愈。故应及早发现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