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3月
■地点:常州宝盛园
■摄影、配文:张志刚
这是一盆山采刺柏,基部粗壮,舍利交错。已作初次造型,枝顺协调,动感飞扬。只是因为原生枝托细长少校,尚未回缩,造成目前树冠偏大而松散。
因为时间关系,此素材只是作了初步制作,未及深化细部。但从中不难看出,整体方向已然定位,只待来日逐渐完善。
在观摩木村先生制作盆景的几天时间里,我从木村先生身上学到很多。他思维敏捷,技艺娴熟,并且操作规范、处事认真。对普通的素材,也从不马虎,皆亲自动手,贯穿始终,这一点足现大师风范。
日本的舍利干制作是以电动雕刻为主,砂轮为辅,呈现的美感解决了整体效果的需要。台湾郑诚恭先生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发运用各种手工刀具,对桩材细部进行“丝雕”处理,不仅从整体需要,更从细部诠释“自然”,达到“宛若天成”“尽显天趣之美”的深层次境界,这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艺术追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日本及其他国家先进的养护栽培经验、先进的工具及造型技术,我们应该端正态度,虚心学习,并消化吸收运用于实践中,他有助于我们开启灵感和完善作品。
但是,我们决不能搞盲目崇拜,陷于方法表象,受他国的审美标准所制约。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实践中我们应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内涵及素材特点,在制作中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表现自我,制作出更多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盆景作品。
口图1、制作前的正面树姿,出枝丰富,但显杂乱无章且主次不分。
口图2、制作前反面树姿。
口图3、此桩有三条水线,中间枝附着于原主干之上臃肿呆直,缺乏变化,木村先生决定去掉。下枝向前斜出,角度过大,使树体变的松散,也决定调校。
口图4、中阀大枝切削后.作成舍利干。
口图5、下枝角度调整过大,难于理想。木村先生将其基部切割后,再牵拉到位。
口图6、中间大枝制作后,项枝变的粗大起来,主次关系得以改善。
口图7、枝片布局力求曲折变化。
口图8、完成后的树姿。此树依然尚有不足,但比之制作前,整树显得有条理了,在日后的养护中,该树的主次关系尚需强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