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时问:2006年12月9口
■制作者:MARO KOM STA 波兰
■摄影、配文:刘启华
2006年12月,波兰青年盆景作家MAR oKOM STA以下简称M AR 0)应常州宝盛园之邀,赴常州进行了十余天的盆景制作。MARo是波兰人,因对盆景的热爱赴日本苔圣园学习盆景多年,此次赴常州也完成了一批盆景的制作,今仅选取其对一棵资材平庸的黄山松盆景的制作,让我们共同感受盆景制作过程中如何利用废弃资材,如何从看似无用的资材中发掘其隐形的美。
图1、图2此次制作树材的正反面树相,枝干蓬松,基部较为硕壮,但三分枝细而孱弱,过渡不到位,且枝上多为远出芽点,要制作成一盆可观的盆景颇为不易,从各个角度看,此桩材都堪称平庸树材。
图3 MARIO在对其作充分的审视后,开始截去基部的枯朽枝干。首次截去不要太平,要留卜制作舍利的空间。
图4图5仔细雕琢枝干中上部的过渡连接处。
图6对基部进行雕琢,其双干结构初步显现。
图7、图8对枝干进行细致的修剪蟠扎。
图9完成制作后的效果图。对照制作前的树相,此树已有质的飞跃,发掘出的双干造型高低呼应,其简洁、飘逸的文人树造型轻盈灵动。原孱弱的枝干化劣势为优点,清奇飘逸,正符合文人树的气质,这一平庸的树材能有此运用,其树材隐形的美可称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盆景制作中,如何发掘美、表现美,当是盆景作者难得而必需的艺术修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