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林家辉 青龙盆景
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并非只岭南盆景,谁乐意去挖又没遇上巡检队,内心觉得理所当然,不讲究环境保护,大可我行我素,继续传承发扬岭南风格,谁管您对错。至于我的弯弯多,长大后会不会难看,您还不够格评论,因为您连边都没摸到,不过至少有一点您可以借鉴的是还有许多人看好,乐意放下满园挖材来学习这由小弯弯的玩意,自有其一定的道理。
这世界分两类人,一是有想象力的人,另一是固步自封的人。有些人在他生活的世界里,他所看到的就是他世界的全部,一切不在他认知的事物,无论他有什么机遇第一时间接触到,他也无法第一时间捉住核心价值,反而会潜意识的自我保护那仅有的一点认知,这种现象最常出现在化外土人的领域保护行为上,我只能说这是遗传基因终须被淘汰的一群。只有肯接受新事物,肯花精力去推敲,肯利用想象力去完善自己认知的不足,才会领导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虽说进步并不是空中楼阁,但是也不是固步自封而能实现的。
站在私心小我的立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文化传承有着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情意结,中国人对于岭南盆景有着一定的拥护,除了由小接触,主要也是手上或多或少还保留一定数量的作品,这不是说放棄就放棄的事,须有一定的勇气和想象力才能突破困境。
而岭南盆景又碰到什么困境呢?让我再次数说一回。首先,岭南盆景受到素材供给的瓶颈和畸形须求的歪风,只要谁手上拥有或挖到更巨大的老树,谁就创新卖价,而这些能出高价的豪客大多都是门外汉,他们买的都是为了名和利,只要在圈内能让他们留名,报章频繁报导,曝光率提升,自然能达到某些个人目的,有些人会认为总比乐捐救灾一花上亿才有看头来得划算,毕竟花个百万即能独领一方风头,个中轻重利害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这出位心态我也不愿致评,毕竟各有一番肚肠,爱咋吃咋吃,能消化就好。但是这趋势却引导盆景走向不归路,所以不得不说开、分析下,因为我相信这些成功豪客都是爱国志士,只要他们了解了真正的局势,谁会干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郡郡读友竟异想天开,反而希望弄出一套保证挖桩高成活率的法门,以推广继续挖桩,至于背后是为了谋私利还是为了其他原因,咱姑且不论,但是此法肯定不成,因为根本违拗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避免群众受其影响更进一步破坏环境,我且与大家分说分说。
植株能成长多大完全靠它本身慢慢经营而成,在自然界中,植物大多靠种子萌发繁殖下一代,一棵植株的成长都是由主根扎地开始,由一对子叶到复叶到长满满树的叶子,在叶面光合作用到输送营养至全株,植株都须逐渐适应成长的负担和不断平衡根、桩、干、枝、叶等的生理关系,所以每一棵树材都如实的经营着本身的一盘生存之道。
纵然是一棵小树桩,一般也拥有一千几百张叶子和无数的枝桠以及广泛的根系。试想,一旦挖掘起来断根锯干,根本就放弃了一切辛苦经营而来树势,换句话说,它根本就被废了。经过挖掘断根截干的洗礼,上盆后又控制形态生长和枝叶管理,这植株根本回复不了元气去修补被破坏的部份,所以年复一年的挣扎生存,到头来,因为元气不复,渐渐主干腐朽溃烂,根系死亡。
这样的先决条件能扭转乾坤吗?肯定不行,故此中国目前的盆景作品大多是有缺陷的树桩,甭说它符不符合盆景拟真要求,光是管理照顾好这些伤口、枯干和人为雕刻,便花去大半精力,就如照护一位爱滋病人般,养护好慢死,不医治快死,谈何幸福美满,这盆景又谈何价值和将来之有?
别说框限栽种于盆中的下山桩没力气自我愈合复苏,大家光看多少园林用途,从山野移植的千百年古树,复栽地里,能成活的又有几成?至少那原地里就少了那屹立千百年陪伴着历代居民成长、生活的大地母亲之树!醒觉吧!挖树的人们,别在铜钱眼中看世界,您所得的远远不足您贱卖的儿孙资源,至少您祖上没把它先卖了,您才有幸得见!
作者:林家辉盆景师
稿于:201704192124
注:本文所用盆景图片均为青龙方法自育盆景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