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意境是中国盆景所追求的目标。题名应该服务于意境,但是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盆景作品的题名没有为意境服务,甚至损伤了意境。究其成因,固然与作者的学识修养有关,但客观上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为了题名而题名,不充分考虑联系盆景作品实际情况而去寻章摘句、堆砌词语,结果是题名脱离作品,背离意境。
那么,怎样才能使题名服务好意境呢?
窃以为,要想使题名服务好意境,首先要弄清意境是否需要服务,需要怎样的服务。事实上不同的盆景作品表现意境的途径是不一样的,对题名的要求也会不一样。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文中指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据此,笔者以为,中国盆景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单纯地模仿自然树石样态和他人盆景作品而制作的盆景。
因为是模仿,艺术性就差,意境也淡。虽然这类盆景也美,也能使人产生象外之外象、象处之意,但作者在制作时主观上注重的是客观样态的模仿,不太重视意境的表达。美只是美在“再现”,美在“工艺”,美在“竟然养成了”的难度,
这里,意境通常不需要题名的服务。如非要一个不可,多半是画蛇添足,弄成“无名胜有名”。
第二层是以抽象化的自然样态为造型特征而制作的盆景。
这类的作品虽然经过抽象,赋予了主观意味,但仍以客观自然样态为特征。人们主要是通过认识(不是体悟)获得盆景传达的意思,不易产生歧义。
这里,意境开始须要题名的服务需要题名将实的象引向虚的境。题名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引导人们由此及彼,增加许多联想,享受意境。
第三层次是以表现某种生命功能意象为目的而制作的盆景。
此类盆景从表现生命的样态走向表现生命的内蕴——神、情、“气”(如潘仲连先生在谈到中国盆景特质时指出的“正气”‘朝气”“书卷气’,)上。其制作主观性效强,一般是“立意为先”,造型为立意服务,表现一种生命功能的意象,一种“想象的真实”。要求以形传神,化景物为情思,讲究气韵生动。从重树石的自然样态向重树石生命功能的意象偏移。表现意境多是“以实为虚”,藏虚于实,虚大于实。
由于偏离了自然样态,意境多藏于景中,因而它不可认识而须体悟,不便视觉而须心觉。又由于体悟和心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作者藏于“实”中的“虚”观赏者不一定能明白,有时同一生命功能的意象会产生多种感悟。正如同是梅花可咏出“无意苦争春”,也可咏出“俏也不争春”一样。
这里,意境往往须要题名的服务。需要题名为人们的体悟和心觉导航。一是诠释出作者明示(实)或暗示(虚)的意境。二是使可能出现的多种感悟统一起来。保证意境按作者的意愿展开。
第四层是体现至理、至情,表达宇宙感、历史人生感的盆景。
从理论上说,此类盆景应在上述三类盆景的基础上实现超类超象、思与境偕,达到“与道适往,着手成春”的高度。从第一类的不重意到第二、第三类的重意,回归到一个高层次的“不重意”,所谓大象无形,无为而无不为。
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应是此类盆景意境的特点,犹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悟鉴赏全赖各人心性学养,任何注明都会得不偿失。 这里,意境一般不需要题名的服务了。
因此,视意境对题名的不同要求,可以采用三种办法分别对待:
1、需要题名的盆景作品,尽量把题名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2、不太需要题名的盆景作品,可淡化题名的倾向性(如《木石图》),不让标题喧宾夺主:
3、完全不需要题名的盆景作品,干脆不要题名。如非要不可,以《无题)代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确定题名时,要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出发,立足于题名服务意境的基本内涵,即诠释、注明主题,引导、提示鉴赏,扩展、升华意境来选定题名。做到“精”且“虚”,尽量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无法确定题名时,宁缺毋滥。特别是在还没有明白表达什么时,千万不能找个题名当成意境——把题名充当意境。
以上所述,只是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具体作品上,层次有融通合一的一面,题名出有例外的可能,应该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