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境的界定,在诗学及其它学术界尚有千年的争论,至今尚未统一。引用到盆景中来,更是有人称其有,有人则称其无。赞成者认为:“意境不仅诗词绘画中有,园林以及高水平的盆景又何尝没有意境?”(见《中国盆景艺术》序言.,汪菊渊语);反对者则认为:“盆景美就是美,讲什么意境!”
笔者是赞成盆景应该具有意境美的。因为盆景是从中国文学的沃土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它讲求诗情画意。“言志抒情是诗歌制作的根本,是意境生成的前提。”(陈铭《意与境》“浙大”版第81页)盆景的诗情即是有意境之情;盆景的画意即是有意境之画意。盆景是景,因而适用宋人范唏文的论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它脱离不了中国诗文学的巢臼;它同样是中国人言志抒情的载体;意境美是大多数盆景艺术工作者追求的目的,是中国盆景的艺术特色。
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境界。意境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客观性特征。意境是客观的,它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境象为基础,产生于、蕴含于客观境象之中。在真正有意境的作品当中,意境客观地存在,并不因欣赏者由于欣赏能力的原因,认识不到它而失去其现实的存在意义。第二个特征是主现性。以盆景的意境为例,它是由主观的“意”,即情与理在具体的境象中造成的。
并且,它还必须通过观者的主观想象,在想象中与观者的主观经验、知识相融合,才能表现出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件盆景作品的意境一般不会有完全相同认识与领悟,而常常各有各的领悟,各有各的感受,主观性表现得很明显。第三个特征是含蓄性。意境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它不是直观的,而是必须经过想象、体验,才能逐渐领悟、意会到的。意境给观者留有充分的联想余地,使人看后总是觉着有“不尽之意”和“无尽之味”。第四个特征是朦胧性。要准确而完全地描绘出意境的形态是不可能的,意境中的形象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像这样又像那样,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因此,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境界。
由以上特征来重新思考一下我们以往对意境的认识,来检查一下对盆景意境的论述观点,就不难发现,许多盆景艺术工作者对意境的认识和定义存在着许多偏差,初步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是将意境概念简单化,只是作为摄影术中的“景深”来对待。每当提及有意境的盆景作品,就只用“意境深远”来形容。这是不够的,形容具有意境美的作品,应还有深刻、新颖、多义、广阔、深邃、浑然、灵动、佳妙、疏淡、空寂,别开生面、恬适舒缓、平静洒脱、含意无尽……等词。
二是将平庸的作品任意的拔高,随意贴上“意境”的标签。意境是一种审美感受,是欣赏者与制作者在情景交融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共鸣。不是某一作者将自己的作品贴上“意境”的标签就是有意境的作品。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2 0 0 4年第8期第3 5页,我们看到标示出的“意境山水”。按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足已。”读者一看便知,作者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但作品的所表达的景象却不能感人。恕笔者直言:如果按“意境山水”的标准来定义中国盆景的最高审美标准的话,那么中国盆景(至少是山水盆景)就只有回到启蒙的时代去了!
三是认为非艺术品中也有意境
一位台湾的盆栽作者认为:大自然中的树也有意境(见《花木盆景》2 0 0 6年第8期B版第1 3页)。这就将我们要讨论的理论坐标从“文艺作品”之点,搬到“自然界”中去 用一株双干挺直的九里香,营造出直冲云霄的清高之姿,打破了他人截干蓄枝的常用手法,用简洁、含蓄的构图,使人回味无穷,达到了疏淡、空寂、无我的境界 了。
自然界再美也没有意境。意境只是定义在诗词、书画、园林、盆景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概念的滥用会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改变其内涵,使作者和读者的思想产生混乱,更弄不清“意境”定义究竟“何所指”与“何所用”?使本来尚有争议的概念,更变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