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出生,山东滕州人,现任枣庄市树石盆景协会会长。沉浸盆景艺术数十年,对各种形式的盆景造型均有涉猎,尤其是在山水盆景上多有精研,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作构图清新,富含意蕴,展现出一种田园诗歌般的艺术境界,代表作品l(岱宗烟霞袱山水盆景)、了老树磋$r历岁月以树桩盆景)、若绿荫深处一(水旱盆景)在中国盆景展览上连续三届获金奖,才沂蒙颂》(山水盆景)在2013金坛世界盆景联盟大会暨第十二届亚太盆景赏石大会荣获“中华瑰宝奖”。
喜欢六月雪,最早源于赵庆泉大师的《八骏图》,那是我最早看到的水旱盆景,龟纹石的坡岸和漂亮新奇的六月雪直到现在仍然难以忘怀。六月雪虽谓其名,其实花期应该早在三月末即已到来,实际花期很长,可以开到霜降之前,甚至在霜降后移入温室它们依然在我行我素的开着,全然不顾冬天的到来,而且具叶细、枝密、千粗、根露等优点,是制作盆景的优秀材料,因而多年来我一直想努力制作一件满意的六月雪水旱盆景。
材料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关键。记得2014年刚入冬的时候,我尝试着制作了山水盆景(魂牵梦绕张家界》,一棵培养了20年的大悬崖长春被栽植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由于在挖掘石头的时候忽视了下水的通道,尽管在整个冬天里它非常惬意地倒挂在那里,被我当做神来之笔而时常炫耀,而最终在春天来临后,它还是被一个冬天里的水流给淹死了,殊为憾事。
以致造成在整个2015年自己迟迟不能再动手去完成这件山水盆景的制作。原因就是找不到一棵关键部位的大悬崖小树,而使整件作品的制作一度陷入停滞。鉴于这个大意的教训,制作六月雪水旱盆景《野旷天低树》的工作就一直拖延至2016年的春天。
真正静下心来制作这件作品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2016年春节刚过,笔者无所事事地呆在温室里,眼看着榔榆将要吐芽了,海棠大都是盛花已去,只有垂丝海棠尚在花苞下垂等待着盛开,倒是非常惬意。不经意看到温室里尚待修剪大大小小的十几盆六月雪。这些六月雪,纯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在时间的造化下逐步形成的。其中的几棵六月雪是二十多年前扦插在一盆怪柳水旱盆景上的,后来怪柳眼看不行了,就连同六月雪一块扔在温室的空地上不管它。
七八年之后,怪柳枯死,六月雪却长得高大蓬乱,十分旺盛,于是在一个冬季把它们重新修剪,重新上盆,最高的一棵修剪后高度仍在1m左右,由于长期失于管理,细高的枝干倒有了些文人树的味道。接下来的定向培养和每年一次的秋剪使得造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了。2015年夏天自己曾想象着用这些六月雪做一件有些文人风格的水旱盆景,但感觉还是太乱了一些,主树与配树存在差距,所以中辍了。因而此次再修剪时,心如止水,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在履行一个盆景人的工作任务而已。
在平时的造型中,依自己的经验,六月雪以修剪为主要造型手段,蟠扎很少。但每年的修剪次数不能多,要以养为主,养壮了,旺盛了,以利于树桩的增粗,地栽尤其如此。一旦植入盆中,则必须进行必要的细部造型,因为进入盆中的六月雪,长势相对于地养而言要弱得多。
这次的修剪,对这棵主树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取舍,先前预留的一些下垂枝被去掉,最初的想法还是想往文人树的造型上靠,可是有些枝条太粗,不忍一一去除,因而使树冠增大,内膛枝繁多,透视效果差。可以这样说,没有狠心的盆景家不是好的盆景作家。一旦看准了,心里有底了,你得下决心去除那些不好的枝条。细剪尤其重要,每年的春秋两季是六月雪最好的修剪时候,而且在春天的温室中更适合做组合造型。尤其在主树被重新修剪细剪之后,已略具一本多干文人树的风格,其他小树则更不在话下了。
修剪后,突发灵感,开始顺意而作,组合造型仅用三小时即 轻松完成。整件作品组合在直径1m的正圆形大理石盆中作 品高耸入云,清新飘逸,格调高雅。旱面不足盆的二分之一,九 棵大小不等的直干六月雪高低搭配,疏密有数,高干丛林的气 息扑面而来。清秀而不失灵气, 律动却彰显神韵,有一种创新的 味道耐人咀嚼。清瘦的丛林造型 不禁使我联想起日本松树盆景 《天赣》,或有异曲同工之妙。面 对浩渺的水面,此作的题名蓦然 涌入脑际-《野旷天低树》。
“野旷天低树”出自唐代诗 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五言绝 句。从船窗看去,树木凋零,旷野 便愈见其阔,远处的天空似乎比 近处的树还低。一首小诗写出一 个境界。诗里并没有”秋“字,但 旷野加上江清,秋色就萦绕在读 者眼前了。我以为,这里更能形 容水旱盆景中树的高飘耸立,寥寥十几棵高低不同的树,在秋天的江水边更显出寂寥静谧之感,或者诗人就伫立在林端眺望一望无际的秋水,胸中似有无尽的愁思。
其意境之美,思而弥新,更加增添了作品的含蓄和底蕴。这里还可以联想到倪瓒的简约疏朗、萧疏散淡的文人画意,无论从画面上还是在意境上,与孟浩然的诗意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行文至此,一种制作之后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不足之处也很多,如树干尚显纤细,树冠和各个枝端的造型还不够完善,在相互的衔接上稍显生硬。整体成熟度感觉有些单薄,尚需假以时日,进一步完善造型。由此想起在2010年山东省盆景精品展上,我的一件水旱盆景《野渡无人舟自横》得了二等奖,闲聊时胡运骅主席鼓励说.”你这个水旱盆景再完善了后,下一届到全国展上也许可以拿金奖。”完善是什么?完善就是逐步积累的过程,是在你自身修养和技艺及其境界的不断升华、提高的前提下完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年轻的时候就看王勃的”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常以此激励自己,现在更得“不待扬鞭自奋蹄”了。
在高干丛林造型的探索中,笔者潜心近三十年,文化的内涵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树与石的有机结合亦是重中之重。在培养这些经过岁月磨砺的小树中,经过了多少坎坷与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一件件富有创新思想的作品仅仅是沧海一粟。但在弘扬和发展我国水旱和山水盆景的大道上,每一件具有创新思想的盆景作品都是推动中国盆景迅疾前行的发动机。愿中华盆景之葩世代常青经久不衰,巍然卓立于世界盆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