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韦金笙先生在《中国盆景和世界盆栽》文中指出:“盆景起源于中国……欣赏中国盆景形象美(源于自然)仅是视觉的感受,但中国盆景不是单一视觉艺术。欣赏中国盆景意境美,则是超越视觉感受,进入情感联想,移情入境,达到领悟(高于自然)之最高境界。……但世界盆栽界赞誉的只是中国盆景的形象美,对中国盆景民族特色‘神形兼备,情景交融’意境美却无法理解,尚需通过一切机会继续努力宣传中国盆景的意境美。……由于文化背景的各异,确有一定的难度”。
韦先生提出的“走出国门,让国际盆栽界理解中国盆景丰富内涵”这课题,是中国盆景界应十分重视的工作,而韦先生在文中所提到的关于意境、境界及内涵等意境美的特征表现,是需首先和国际盆栽界在美学的范畴实现理解和认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依上所述,中国盆景界应从沟通的角度去换位思考,用美学的基本观点做为与世界盆栽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共同去探讨和研究盆景意境、境界及内涵等特征表现的相关概念,以及所具备的美学特征,以此尽可能多渠道地开展对意境审美的理解和认同工作。
二、 意境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盆景界对意境、境界及内涵等特征表现,通常是从艺术表现的方面去展开阐述,而美学的分析,则具有从意境等特征表现相关概念的内在关联上作理性归纳的特点。缘于此,在作分析前,需首先明确关于概念本身的“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点”的定义。
从这定义,意境、境界等特征表现的本质特点即是这表现的概念形式。那么,内涵即为概念的内容(概念及内涵的定义见《现代汉语字典》)。再者,意境的词义见《词源》意境:文艺制作中的情调、境界。“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澈,出声之外,乃得真味。(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而意境中关于境界的词义再见《词源》境界:”比丘白佛,其意宏深,非我境界“《无量佛经.上》“‘意境’一词本出于唐译佛经。
所谓‘意境’,又指‘心境’,乃是相对于‘物境’‘色境’‘外境’即对象世界而言。所以所谓‘意境’其实就是指主体内心的理想境界”(何新)。“美,如果要给它找到一种理想,就必须不是空洞的,而是被一个具有客观合目的性概念确定的美”(康德)。通过以上的分析归纳后可得知,意境美从美学的观点应是由(具有客观合目的性)主体内心理想的内涵所确定的美。
三、 盆景艺术的能指和所指
“艺术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形态,美学是艺术的语言分析”(克罗齐)。艺术和语言有着相同的符号系统,都应是个“两面的心理实体”(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符号的特征 1. 它是个指号系统(能指)。2. 它是一个蕴涵意义的系统(所指)。
而一切艺术客体的构成也都可分成两大方法:1. 表现—一形式、形象、现象(指号系统)。2. 蕴涵—一情感方法、意义方法、目的性(意义的系统)。就艺术制作和形象构成的规律而言,盆景艺术的形式(能指)和所蕴涵的情感方法、意义方法和目的性(所指)应有着有机统一的一致表现。
盆景的艺术符号是视觉性质的能指,是包括空间和时间在内的多向度的展开。在艺术的实际中,这种特性使盆景制作者有时难以为某些蕴涵意义系统的表现形式建立能指,故常常要转借语言符号,即用为盆景题名的做法去提示蕴涵的意义系统。但题名的“词表达的并不是事物,而是我们关于某些事物的一种观念”(索绪尔的语言理论)。
如题名《踏歌行》天目松的盆景,这题名既不是(李白)诗,不是紫砂盆,也不是天目松,这题名却是提示地去表达一定的文化形态(盆景所物化形态)一种观念主题(古人踏歌表现的舞姿情调)的美的展示,在这被盆景艺术所展示观念情调的美不是单纯直观的形式美。据此特征,对造型艺术的欣赏“是在直观的形式下,蕴涵着艺术家的理想美。
因此,对造型艺术的欣赏,靠感性的直观和直觉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被理解”(何新)。而实现这理解的可能确如康德所说:必须有一个理性的观念依托于一定的概念为依据“。所以,盆景艺术的能指和所指的一致性,是建立在理性的制作观念及所依托一定的文化形态的某种观念主题这依据之上的。
如题名《踏歌行》天目松的盆景,这题名既不是(李白)诗,不是紫砂盆,也不是天目松,这题名却是提示地去表达一定的文化形态(盆景所物化形态)一种观念主题(古人踏歌表现的舞姿情调)的美的展示,在这被盆景艺术所展示观念情调的美不是单纯直观的形式美。据此特征,对造型艺术的欣赏“是在直观的形式下,蕴涵着艺术家的理想美。
因此,对造型艺术的欣赏,靠感性的直观和直觉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被理解”(何新)。而实现这理解的可能确如康德所说:必须有一个理性的观念依托于一定的概念为依据“。所以,盆景艺术的能指和所指的一致性,是建立在理性的制作观念及所依托一定的文化形态的某种观念主题这依据之上的。
四、 意境蕴涵层级与审美主体
盆景艺术的物化形态,决定了对该艺术形象的理解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理解的不确定性,表明了作品中存在着层级之分,以及与之对应的审美主体的素质要求。如盆景作品《大风歌》,它的初级蕴涵为盆树在疾风劲吹之下与之抗争的神姿。这层级蕴涵较直观,可参与并能与之对应的审美主体从知识结构到文化背景等条件皆教为宽泛。但第二层级蕴涵是表现西汉开国之君与《大风歌》历史典故,故能真正了解其蕴涵意义系统的,绝对意义上说,与之相对应的仅属少数盆景中的文化人和文人圈内人士这样的审美主体,所呈现的是“阳春白雪,稀言和寡”的局面。
可是,这层级的蕴涵却恰恰建构了作品中的哲学思考,无疑是可深化作品的观念主题的。对意境蕴涵层级和审美主体的对应关系而言,意境的蕴涵层级越多,所欲表现的内涵越丰富,将失去的不能与之对应的审美个体的比例也会增多,这势必造成盆景意境审美的不确定性表现的进一步地扩大,反倒会促成审美对象向关注形象表现的转化。观现代商品化盆景占有市场优势的事实,原因不仅是价格的因素,这如徐志苗先生所言“大批不知其然在当然”,对意境蕴涵缺乏层级的审美能力的表现,这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化素质因素。
五. 对有关分析的小结
1、 关于意境美。
意境美是由主体内心理想的内涵所确定的美。这主体既是制作主体亦是审美主体。制作主体与审美主体内心理想之间的沟通“靠感性的直观和直觉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被理解”。所以,意境美只能是能指和所指、蕴涵和审美等诸多因素所建构出被理解所确定的和谐美的表现形式。
2、关于能指和所指。
盆景作品作为一个艺术符号系统,强调能指和所指的一致性表现,但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却是任意的(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也就是某词和该词所表达的观念主题之间的联系不是约定的(如《风华正茂》《行云流水》等题名与作品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这种不约定联系的意义在于,体现盆景制作能指和所指的一致性原则是:必须理性地把握作品观念主题(意义的系统)对所依托文化形态(指号的系统)存在的合理性,并以此为依据,而不能仅以语言符号任意联系表现的题名为依据。
3、关于蕴涵和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素质对审美对象具有选择性,盆景艺术也因艺术形象的物化形态所造成对作品理解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对应关系。这选择性和对应关系较集中在对形象美欣赏的一致表现,是世界盆栽界对盆景意境美的理解所能作出客观反映的方式。
六、 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
1、 应客观地看待意境美的表现,倡导“各种因素适度发展”的原则。 徐志苗先生认为“艺术上的中和之美,就是指艺术内容、艺术情感、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各因素适度发展,从而结构出和谐美”。意境美的本质特征就是诸因素所结构出的和谐美的表现形式。所以,不能去强调某一因素而破坏这结构的和谐。这问题常常出现在盆景作品的题名上,因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而不具备客观合目的性(观念主题)题名的存在,正是世界盆栽界与意境美之间难以沟通理解的主要障碍。
2、概念的作用和意义。 意境美从另一种意义更是一种概念(观念主题)的表现美。西方民族的艺术如芭蕾舞、交响乐等,事实上多数中国人也仅接受了其概念的形式(观念主题),而西方了解中华的艺术,同样也从概念的形式开始。如《梁祝》就被西方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但这些艺术精品,普通的(东西方的)民众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又能知道多少。所以,对于过于典型化意境的盆景艺术,如果在学术方面的交流宣传做不到位,那么和世界盆栽界的沟通和理解也是难以实现的。
七、 结束语
在结束前,有必要提及生活经验中的一种感受,那就是用两只眼看东西比用一只眼看要全面些。怎样让世界盆栽界能去理解去认同盆景的意境美,如果多一只略带西方审美观念的眼睛,用两只眼睛共同去分析去规范意境的美学特征,那么,实现让中国盆景意境美“走出国门”的愿望或许更快更现实些。总之,若这篇文章尚能算一篇美学分析的作品的话,那么它的能指和所指的一致性表现,即在这些分析的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