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刚谈中国动势盆景的制作标准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刘传刚谈中国动势盆景的制作标准

日期:2018-01-06 18:06:13     浏览:39    
核心提示:对立统一法则也是中国盆景艺术鉴赏、品评的要求、方法和标准。从中国动势盆景的个性要求来看,“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这二十个字既是中国动势盆景的制作标准,也是其鉴赏与品评的标准。
  ■刘传刚 冯连生 唐吉青 张志刚 贺小兵
 
      中国动势盆景认为:盆景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实践中的审美产物,是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相统一的结果,既是个人创造的,同时又具有社会性的意义,是惰与景的交融,使自然的树、石等物质材料不断地“人化”和“对象化”,逐步地丰富和完善,人在制作与欣赏的审美活动中得以愉悦和陶冶。
 
      盆景作品在创造完成后,不经过鉴赏与品评,它的意义未曾开发,只具有潜在的价值。依据艺术品接受理论,艺术品只有在欣赏者的参与、欣赏、沟通、对话下,在欣赏者的介入和再度创造,作品的意义在鉴赏和品评的过程中才能产生,艺术品意义是作品与受众相互作用的产物。

 
刘传刚谈中国动势盆景的制作标准
 
      “鉴”指的是镜子,有鉴定的意思;“赏”是欣赏、赏玩,赏心悦目是一个审美过程。“品”是体察优劣的品味,品也有对作品在艺术上的定位,如神品、妙品、逸品、能品等:“评”指的是对艺术品的评论、评判、评价、点评、批评等等。盆景的鉴赏与品评的含义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鉴赏是以审美贯穿于始终,品评则是对作品艺术上总体的一种把握。鉴赏可以有个人的喜好而具有主观的色彩,而品评则应该有严格把握的客观尺度,艺术批评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为。
 
      盆景艺术的鉴赏与品评标准是有民族性的,或称为地域性,而且是流动的、积淀的、发展的,不断充实完善的,虽然有共性的要求,但是不能绝对统一,既具有一定的排它性,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从盆景艺术的共性要求来看,对立统一法则既是中国盆景的艺术制作标准、方法和要求、从鉴赏、品评的角度来看,对立统一法则也是中国盆景艺术鉴赏、品评的要求、方法和标准。从中国动势盆景的个性要求来看,“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这二十个字既是中国动势盆景的制作标准,也是其鉴赏与品评的标准。
 
      自然的神韵老子说:“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孔子在自然中“乐山”、“乐水”。大自然给予盆景艺术无限的制作空间,是制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说文解字>:“自,始也”。“然”有“是”和“这样”的意思,所谓“自然”就是原始、这样的意思,就是一个事物它的自身,它的本来。自然是先天的,非人工、非人为,人为的是再造。
 
      “神”是盆景作品中树、石形象的内在本质,是景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艺术从来以主体精神作为追求目标,作者之神就是制作主体之神,乃是树、石组构的景物所能表现出来的精神。神与形互相依赖,有形无神,如同行尸走肉,有躯壳而无灵魂,形则是死形:神必需寄托于形,只有依靠形,神才能得以显现。神是形而上的存在,是虚、是无,所以它离不开形的存在。
 
      “韵”,有余意谓之韵。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袅袅不绝称之为韵。韵作为审美范畴,是对各种具体美的总体要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化巧为拙、藏深于浅,则韵在其中,韵乃含蓄之美。
 
      “自然的神韵”是中国动势盆景鉴赏与品评给人的第一印象,所谓自然,在对树、石造型时,要将人工、人为的痕迹隐藏其后,“虽为人作,宛若天成”。自然的神韵也是相对规则型盆景的,在造型上去把握自然天成的意趣。自然的神韵的表现,还需要盆中的树木植物枝壮叶茂、花大果硕,给人勃勃生机:山石保持天然美态,无人工雕琢之气。盆景中的自然美不能脱离树、石材料的自然属性,但美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的产物。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刘传刚谈中国动势盆景的制作标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人类对自然的审美,本质上看,是在自然万物中看到自己,肯定自己,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直观的还是他自己。自然的神韵中的神,既是作品中景物中体现的神,更是盆景作者之神,“融二神于一体”就是对物之神、己之神融合的概括与归纳。
 
      盆景艺术是人类在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依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按照人的目的去改造自然物的形态,产生出单凭自然本身不能产生的艺术品。盆景艺术的美,不能脱离树、石等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在实践过程中,将人的审美趣味的形式,赋予树、石等材料,符合美的规律和秩序,并且挖掘与保持树、石自然的神韵。
 
      节奏是有规律运动的重复现象,在音乐艺术中乐曲的轻、重、缓、急,节拍的强、弱、长、短不同,节奏可以将乐曲组构成不同的乐章与旋律。造型艺术中的节奏是引申意义的节奏,比例的大小、线型的曲直、物体的远近、色彩的进退,运用虚实、疏密、往复、回旋等等元素达到造型上的节奏感。不同的节奏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动势盆景“活泼的节奏”需要运用这些艺术规律来达到造型目的。
 
      盆景作品中的树、石,在造型上过于简单,缺少美的形式的重复或只是简单的反复.往往缺乏层次感,或者大小完全一致的一些造型元素毫无变化的反复,又或者这些造型元素处在纷繁杂乱的层次中,都是造成造型上呆板、僵滞、缺乏生机的结果。“活泼的节奏”在于组织,赋予树、石在造型上的生动与活力,以达到丰富多采、变化无穷的旋律。活泼是生命的律动、是生命自由运动的显现,取法自然背后流动的节奏,可以将松散的形象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一个气脉流转不息的有机体。
 
      “活泼的节奏”在动势盆景中是一种流转变化的趣味,一是体现在单体造型上,一是表现在构图布局中。在单体造型上,例如树木枝托的分布,左一片、右一片,又左一片、右一片,节奏虽然有了,但不活泼,如果枝托的大小又是一致的,那么不仅不活泼,而是呆板僵滞了。活泼的节奏不仅是有规律的反复,而且是有变化的有规律的反复,是按照动势造型的法则有变化有规律的反复。在构图布局中,盆景作品的内部结构必须显示生命节奏的丰富变化,组成通融的、富有节奏的生命单元,成为活泼泼的大全体,左瞻右顾,上覆下承,结成一团生气,一团精神。
 
      飞扬的动势,是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天机流荡,飞扬飘逸,树、石经过造型而获得了充满动感的生命整体,流转回环,活泼贯通,冲破了静止的空间,有序的张力,音乐的境界,由动到势,由势得韵是生命的趣味形成和表现。
 
      飞扬的动势是作者与作品生命自由、神采奕奕双向展现。一动则千姿百态,景象万千。千变万化的动,我们不能用新的固定模式束缚个性的发展,但动势造型是有规律可依的,都要体现出飞扬的神采。所谓动,就是一个姿势向另一个姿势的转换。动的姿势各异,故要求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制作时要“立意为先,形随意定,景随情出”。大自然中疾风劲吹之壮烈,长河波涌之奔腾,行云流水之舒展,雪压冬林之磅礴……一盆就是一方空间,一个生命的世界,一个通向宇宙的生命窗口,一个气脉流转不息神采飞扬的乐章!
 
      写意的效果我们在“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一节中,详细地分析了作为美学范畴上“写意”的意义,这里对“写意”就不再展开分析了。
 
      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这二十个字最后落脚在“效果”上,“效果”是如何鉴赏与品评中国动势盆景的终极目标。“写意”,体现在写意的形式上,也体现在写意的精神上。在形式上达到简洁、精炼、集中、概括,精神上充分表达作者的创意,以达到“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情景交融、情质一致”的艺术境界。
刘传刚谈中国动势盆景的制作标准
 
      中国动势盆景托物寓情,造景抒情,推崇作品中意境的表现,促成一大批具有社会内容、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作品产生。在盆景作品中追求意境的创造,使人在鉴赏与品评中得到回昧无穷的审美感受,这也是作品应该达到的“效果”。
 
      一切抒情性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简言之就是“情景交融”。盆中的树、石形象是景物的具体形态,从制作的过程来看,是作者依据树、石的具体情况,经过艺术想象形成意象,再经过综合加工处理将意象外化,形成盆中的艺术形象,或称为景象。情感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绪是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在作者对盆中景象加工制作中,情感活动作用于形象的有效统一,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艺术形象才能化为审美意义上的情感,形象或者景象是审美情感依存的载体。意境产生于意象又大于意象,意象虽然是情与景的融合,但还要经过艺术的塑造、刻划、取舍、表现、层层叠叠向意境过渡,只有情与景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完美的统一,才能达到写意的效果。
 
      写意的效果是制作和鉴赏、品评中国动势盆景的一把“美的尺度”,从写意的形式和写意的精神两个方面去把握写意的效果,以惨淡之心去体味深沉之旨,在这物化的审美过程中,大自然生生不息、无止无休、千变万化的动势,是中国动势盆景的源泉,美的真谛化入自然活泼的节奏之中。意境是用自然含蓄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然的生机和人生的真谛,寻求象外之象、情景交融、物我贯通、天人合一。
 
(编辑/古丽)
本文摘编自由刘传刚、冯连生、唐吉青、张志刚、贺小兵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动势盆景》。
 
>更多关于动势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