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和盆景艺术理论是相通的,都蕴含着“阴阳相生相克”的传统哲学思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于随意无原则无止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混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审美,无原则,无“宜”、“忌”,美从何谈起?
■江苏 连云港 刘万富 刘侍旖
中国的绘画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并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且深扎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是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素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美称,其造型无不受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影响。盆景制作与中国书画制作相比,一个是在盆内三维空间,一个是在纸上两维平面,虽有区别,但其制作原则是相通的。中国书画艺术中的很多理论,都可应用到盆景制作中。
人们常说:“艺有法,艺无定法”每门艺术都有它独特的规律,有它的章法、法则需要学习、遵循。但是,又没有一门艺术的法则是机械的、呆板的、教条的。没有“艺有法”,就做不到“艺无定法”,要先有法而后无定法,即先学好法则、悟透法则、掌握法则,尔后在运用中在其基础上去寻求突破。
中国书画艺术和盆景艺术理论是相通的,都蕴含着“阴阳相生相克”的传统哲学思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于随意无原则无止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混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审美,无原则,无“宜”、“忌”,美从何谈起?现笔者结合中国书画理论,就树桩盆景造型艺术中的“宜”和“忌”,谈一点没见。
一、单干式
1.根 中国古代画论有言:“树无爪为插树”,“岩间土贫,树根似鹰爪而抓拿,水边土润,根长似探爪而横伸”。《芥子园画谱》中谈到树露根画法说:“著作杂树,一丛中间偶露一二以破板直亦可,然必须审其树之悬瘿累节者方妥。若尽为之,则又似锯齿钉耙,未为雅观。”古人画树根爪,讲究的是树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所画形状及画法亦不同。画根爪忌刻板无变化,要以少胜多。画成锯齿、钉钯式以及排队式爪根是不美观的。
单干树桩盆景的根,宜悬根露爪,根爪由基部向四面辐射,向下入土,由粗变细,由疏变密,长短结合,主次分明。前爪宜略长于后爪,斜干的宜拖爪推爪并用。根爪的培养整理和选用,忌左右前后对称、等粗、等长、雷同、均匀布于盆面且无主次、疏密、粗细、长短之分。忌爪尖截口外露不入土,杂乱缠绕不舒展。(如图一)
2.干 《三希堂画宝》中载:画树“老干宜古,嫩枝宜瘦”、“老干枯枝忌无眼也”。说的是画树要表达出干、枝的粗细过渡,老嫩变化。盆景造型亦然,单株树桩盆景的树干,宜从下而上由粗变细,弯曲变化,硬弯与软弯,大弯与小弯交替互换;忌过直,上下等粗,肥胖臃肿或干的弯度相等、重复,如波浪、螺旋、机械刻板或90度死角。直干式宜下粗上细,过渡自然:忌根基细收(小脚),过直过润。(如图一)
3.枝 《芥子园画谱》中强调:“石分三面,树分四枝”,画是在平面上造型,画树枝左右、上下易,画出向前向后,表现画面纵深感难。古画论中谈山水画十二忌,其中就有“树少四枝”之忌。盆景的枝法造型中,前枝与后托枝的表现十分重要且对作品整体的立体感、通透感、层次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单株树桩盆景的枝,宜形态各异,有主次、粗细过渡、刚柔直曲、长短等变化。主枝、低位枝宜粗,次枝、高位枝宜细。枝与枝的关系宜上紧下松,外紧内松(内空疏),错落有致,前枝、后枝宜合理搭配,表现空间美。各种枝忌等粗、等长、重复、列队、对称、雷同、布局均匀,无疏密关系、聚散变化。主枝的出枝点,若树高瘦宜偏上,低矮宜偏下。忌安排在树干正中,将树干平分为二。(如图二)
二、双干式(含一本双干)
1.双干树桩盆景造型,主干宜露根爪且靠前,配干宜半露爪或藏或靠后(指常规而言,特殊情况也有将配干做前景)。主干宣粗、弯、高、老、正,配干宣细、直、低、嫩、侧等。忌两树等高、等粗、并列、雷同;忌主树太大,配树太小或配树高度正好是主树的一半:忌两干根部长距离分离(一本双干除外),上下平行互不照应。(如图二)
《芥子园画谱》中谈树的二株圄法日:“二株有两法,一大加小是为扶老,一小加大是为携幼,老树须婆娑多情,幼树须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互相顾盼。”中国书法中,字的笔划需错落有致,布局美观,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讲究变化,险中求稳,整体上的平衡。以左右结构笔划等同的“林”字为例,书法中的写法却不能等同。左“木”小、收、动,右“木”大、放、静,有争有让,互为穿插、补充,左右两“木”笔画数量相等,但其笔法形状都不重复,整体上又融为一体。这和盆景中双干树木组合道理是相通的。
2.双干树桩盆景的主树相对配树而言,树冠宜大、丰,枝宜多、老、曲;配树树冠宜小、瘦,枝宜少、嫩、直。两树之间的枝较两树之外的枝要相对的短,宣互让、穿插:忌对立,左右碰撞。(如图三)正如书法艺术中左右笔划相同相等的字,在写法上也讲究变化、互让、大小、聚散、松紧、穿插、错落。例如“垃”,两“立”在写法和造型上表现为一大一小、一主一次、一动一静、一收一放等。虽为两“立”组合,但写法上不左右重复、雷同。双于盆景的树冠枝干组合亦应如此。
三、丛林式(含一本多干)
1.丛林式树桩贫景指的是3株以上(含3株)树木合栽于一盆的盆景形式。一本多干树桩也可产生丛林效果。丛林盆景萁树木搭配宜粗细不等、高低不一、形态有别,但又不缺乏共性。栽植造型宣构图严谨、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彼此呼应。主树宣老、粗、高、前;配树宜嫩、细、后。且前后要有空间感,做到前不遮后,符合透视原理,这样才能表现出树林的纵深感。忌树木搭配等粗、等高、重复、雷同;忌栽植时布局均匀、前后不分、并列排队、各唱各调、各吹各号,犹如山坡或田间绿化造林:忌过度变化,东倒西歪、散乱无章、无呼无应、无景深可言:盆面树桩根部忌直线并列,忌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
古画论中有“松干枯瘦多节,山木如柴”之说。讲的是作画要表现出不同的树种形态,老幼形态。《三希堂画宝》中记有“树木须分高下,以树根之参差,分坡脚之近远”。要求画树要画出高低错落,以树的根脚远近来表现空间、纵深感。栽植丛林盆景亦然。
《芥子园画谱》中记载三株画法:“虽属雁行,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说的是画三株树,虽然如大雁排队成行飞行,但不可等高、等齐而如捆绑在一起的木材,宜左右互让穿插,表现出自然之美。画树与盆景栽树异曲同工,盆栽是艺术而不是绿化。
2.栽植丛林式树桩盆景,宜根据桩材粗细而定,粗干桩材要少植,少而精,一般每盆3-5株为宣。细干的可选材多一些,但不可过多抑或栽植过密。忌盆中涨满,拥挤堵塞。丛林树干的出枝不同于单株盆景出枝,丛林出枝宣高、短,保持干基部的通透,充分表现出林的感觉。枝与枝互为谦让、联系、呼应,既要处理好左右关系,又要协调好前后关系。忌主次不分、枝条杂乱,无疏密、远近关系,无透视效果。
《芥子园画谱》中谈到树木的五株画法说:“不画四株竟作五株者,以五株既熟,则干株万株可以类推,交搭巧妙在此转关。故古人多作五株,而云林更有《五株烟树图》。若四株,则分三株而加一,加两株而叠画即是,故不定立”。此话讲的是画树要以少胜多,简洁、精炼,讲究疏密关系,不可平均用笔。栽植丛林盆景,此法值得借鉴应用。
3.丛林式树桩盆景多为同种树木合栽,也有两种以上树木合栽的,如松、竹、梅合栽为“岁寒三友”。有不同形态的曲干合栽,也有基本相同形态的直干合栽。为了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统一,合栽时宜曲干与曲干组合,直干与直干组合。一般来讲曲干宜斜栽成林,直干宜正栽成林。忌过于弯曲的干与过直的干无过渡、无渐变地强行拼凑、搭配,以至画面难以协调。两种以上树木合栽,宜分出主次,做到相同树种左右、前后呼应。忌一个树种占盆中一半,另一树种占另一半,左右、前后平分,互不关照,互不联系。
王羲之《书论》中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曲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晋代以来,很多书家苦心研究汉字间架结构,到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则是集百家之大成,它采取贴与论相结合的形式,以宜于上口的口诀,如“让左者左昂右低:让右者右伸左缩;三合者中间务正: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左右占者中宜逊:中间占着中独雄。”等等论述,配上美观典型的例字,归纳出正楷字形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揭示出楷书结体的书法和审美规律。
以上书论所言,说的是书法艺术的用笔、结字、成行,讲究虚实变化,千姿百态,整体的协调统一。需处理好笔划,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达到画面的整体上平衡。联系盆景造型,特别是丛林盆景,从根、干、枝到一棵树、片林,也应是虚实相生、左顾右盼、千姿百态。处理好根、干、枝、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整体上达到和协统一、结构平稳。其中包含着的辩证法不正和书画理论相通一致吗?
盆景造型中存在“宜”和“忌”,其它事物中也同样存在(包括书画艺术在内),但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贫景造型中的“宜”和“忌”也是相对的。艺术贵在创新,只要合乎人的审美要求,达到审美目的,抒发出作者的情感,有些“宜”和“忌”是可以打破的,如盆景的传统用石宜瘦,忌肥胖臃肿,但当今部分名家用胖石组合,并与相宜的树木相配,由于搭配合理,取得了新颖别致的审美效果,不失为一种创新手法。
盆景艺术和书画艺术一样,好的作品耐人寻味,给人以审美享受,表现出意境美,抒发了作者的感情。造型中的“宜”和“忌”应为此而服务。本文所言“宜”和“忌”,仅供参考,不妥之处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