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谈盆景艺术的鉴赏方法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李新谈盆景艺术的鉴赏方法

日期:2017-12-20 15:45:38     浏览:9    
核心提示:盆景从属于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当然受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规律支配。对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规律的学习,对于提高盆景鉴赏能力至关重要。不能想象一个对书法、绘画、雕塑、摄影知之甚少的人,会在盆景鉴赏上拥有一双犀利的眼睛。“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李新

在艺术鉴赏上,好坏优劣,并无含混斡旋的余地。你可以不喜欢,但应知它的位置和分量。要知道,你在鉴别它的同时,也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付出去,被人鉴别。或许有人会问:谁是最高裁判?当然是时间。在时光之水冲刷下,所有的争辩都将消褪,是非曲直也会水落石出,简单明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一再证明,曾经的轰动与显赫如今俱无踪影,当时被视为异端抑或被长久冷落的人物今又重现光芒。 

   “鉴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话题,涉及鉴赏者自身眼光、学识、天赋、情怀等诸多质素。对同一作品,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结论,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共识”,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成了人们握手言和的桥梁,抑或敷衍搪塞的借口。只是,很少有人去深究,“仁者”、“智者”的话并非见道之言,《周易·系辞传》中说得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也就是说,真正的“道”是阴阳运化,仁智兼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仁者与智者亦不过各执一端罢了,并未窥见“道”的全貌。他们尚且如此,遑论距之十万八千里的我们可见君子之道的确“鲜矣”。

可我还以为,退一步讲,真的仁者,是能够会心智者所见的,而智者,亦会对仁者所言有所体认(否则也就枉为此谓了)。他们的不同,只是角度和取向的差异,这差异并不会因自身趣味而混淆了是非与审美标准。况且,此“标准”从不会因人们如何认识而发生变更,在艺术鉴赏上,好坏优劣,并无含混斡旋的余地。你可以不喜欢,但应知它的位置和分量。要知道,你在鉴别它的同时,也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付出去,被人鉴别。或许有人会问:谁是最高裁判?当然是时间。在时光之水冲刷下,所有的争辩都将消褪,是非曲直也会水落石出,简单明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一再证明,曾经的轰动与显赫如今俱无踪影,当时被视为异端抑或被长久冷落的人物今又重现光芒。

李新谈盆景艺术的鉴赏方法

但在尘埃落定之前,拥有一双准确犀利的目光就尤显重要了,因为,这目光无论对于制作还是批评(尤其后者)都有不可忽视的导引作用,它就像一阵清风,拂去重重雾霾,使天空与阳光变得更加明澈清透,青天丽日下,事物的本来面目才会更好地显露出来。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鉴赏,或者说如何提高鉴赏能力? 

   摊开来细细推究可以说道很多,但就大的方面而言,不外乎这样两点:天赋和学识。 

   天赋很难谈,它与生俱来,踪迹莫测,其发生概率和运行脉络很难琢磨,以至于神秘。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后天努力固然可使其壮大,却不能迫它降生。三十年前读三毛,见此言颇生感慨:“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常听人随口说,拓芜的白话写得顺口,天文天心丁亚民只是才情,却没有人平心静气的想一想,这一群群文字工作者,私底下念了多少本书。天下万事的成就,都不是偶然,当然,读书之外,那份生来的敏锐和直觉却是天生的,强求不得,苦读亦不得。”今天再看,依然说得好,而且对。

    世人盛传这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却往往忽略紧随其后的另一句:“但有时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付出了同样甚至更多的汗水,而摘取桂冠的只是这一个。 

   这其实是展开讨论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说得再多恐怕也无意义。但,即便以上强调“天赋”的两句话,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后天努力,也因此,促成了本文写作的起因——毕竟天才少之又少,作为后知后觉的我们,画蛇添足也好,哕嗦饶舌也罢,还想在神秘的天赋之外,探讨一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后天弥补和把握的。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评尺度,谁都可以在艺术作品前说三道四,各立山头。而其实,在文艺鉴赏领域,是有标准可言的,这个标准,就是艺术规律,与之相符便会万古长存,反之则随风湮灭。相符者万中不见其一,与之相左者不可计数,一部艺术史,也是一部无情的淘汰记录,而艺术标准,正是由那些被时光青睐的优秀作品累积而成。前面说了,这标准(或者说规律)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它有如我国重要哲学观念中的“道”一般,“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人只有认真学习、效法此规律,才有可能获取对艺术乃至人生有益的知识和观念。

    从类别划分,盆景从属于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当然受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规律支配。对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规律的学习,对于提高盆景鉴赏能力至关重要。不能想象一个对书法、绘画、雕塑、摄影知之甚少的人,会在盆景鉴赏上拥有一双犀利的眼睛。“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是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一百年前提出的著名命题,如今已被广为接受,也即:“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被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盆景当然也不例外。这是一种以树木、土石为素材,通过对树木的加工塑造和土石的排列组合来重现大自然的一种造型样式,在塑造与组合过程中,点、线、面以及色彩等造型(视觉)因素无一例外地,都会在其中得到利用与体现。因此,盆景属于造型艺术或者说视觉艺术当无疑问。只是,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艺术高度考察,都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小弟弟,在文化艺术大格局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需要很好地向主流艺术形式汲取养分,发展自己。  

  对于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眼睛向外拓展、广采博收是极自然的事。况且,一个具有“形式”天赋,对“点、线、面”格外敏感的盆景人,又怎会对绘画、雕塑诸领域琳琅满目、叹为观止的杰作视而不见呢?就好比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在饕餮盛宴面前,又怎能抑住激动的心情?高尔基说:“我看见一本好书,就像一个饿汉要扑到面包上一样”,生动道出了所有热爱思想与艺术的人的心声。

    众所周如,书法、绘画、雕塑是造型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在这三个领域里汇聚了众多“形式”天才,正是由于他们极具个性的发挥创造,才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辉煌厚重的艺术史册。也只有在这条宏大的艺术长河中徜徉流连,被其感染震撼,才有可能获得相对可靠的鉴赏力。生命的质量与明鉴的目光需要煅铸,而在这条大河中的浸润,便是煅铸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无论他知识多寡还是才情有无,总会没来由的自信,总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也因此,总是拿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判断他所面对的作品与人物。每当这个时候,我也总会在心里嘀咕:您对古今中外浩瀚的艺术作品了解多少呢?有没有被它们感动、折服过呢?这其中,有没有被某些大师深深地吸引以致着迷追随过呢?因为,我不相信对一个在艺术经典作品前无法感动甚至无动于衷的人,会对盆景做出准确的评断。 

   要知道,这里提到的学习和浸润,感动与沉迷,是每一位真正艺术家必经的路途,没有例外。郑板桥出于对徐渭的敬服,曾自刻一印,唤作“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也说:“青藤八大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还说:“青藤(即徐渭)、雪个(即八大山人)、大涤子(即原济)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吴冠中谈及梵高时,难掩心中的激动:“我愿意听见他每天的呼吸。”而当代画家陈丹青在一次演讲时说:“他(塞尚)若现在走进来,我会立刻跪下去:.”恰是在这“卑微”中,我们看见了他们内心高贵的光华!这是极其敏锐的心灵在面对巨匠、杰作时发出的钦服的呢喃。感动,其实是需要能力的。正是由于他们的敏于感受,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诸多创造。崇仰与痴迷的过程,即是认同与学习的过程,而沉迷愈深,学习也就愈加深入。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

    人们常说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其实,它更是一种由树木、土石组成的雕塑。“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盆景,除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先天不足以外(这也是它表现力较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余特质无不符合“雕塑”的定义,前面说了,它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首先是立体的形状以及“点、线、块面”等抽象的视觉符号,而这些符号若要唤起人们“美”的感受,获得认可,就必须进入人类审美经验的大层,与其接轨,也就是说,它要符合审美法则。因此,若想获得较高的盆景鉴赏能力,就无法回避对人类造型艺术史的了解和追溯,因为它们原本就足一个东西,其间差异只是材料而已。盆景是与雕塑一样的三维艺术,而当它呈为图片,便与绘画、书法一样,是二维平面艺术。 

   站在这个角度看盆景,无疑就会高屋建瓴,呈俯瞰之势。作家木心在给一群艺术家上课时说:“说来说去,给大家找一个制高点,有了这个制高点,看起来就很清楚,一览众山小,不断不断地一览众山小。找好书看,就是找个制高点  ”而在盆景鉴赏领域,上溯中外雕塑史、绘画史、书法史,研读经典的雕塑、绘画、书法作品,就是占据制高点。

如果,在你的视觉记忆里,被夏商周青铜器、秦代陶塑、汉代石刻、魏晋南北朝佛造像和古希腊雕塑抑或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罗丹、布朗库西、摩尔等人的作品充满:在你的心中,被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怀素、李成、范宽、髡残、八大山人、齐白石、黄宾虹以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米勒、柯罗、莫奈、梵高等人的作品深深感动;那么当你面对盆景时,很自然地就会有一个审度标准,也就是说,你把这件作品纳入到了人类艺术史这个广大的范围中去品评衡量,你的参照系是人类艺术的极峰,你的审美标尺是造型艺术法则。除非盆景自我指证不属于造型艺术,否则,此法则永远适用。 

李新谈盆景艺术的鉴赏方法

   所以,参照系是审美判断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你说这件岔景好,是跟谁比得出的结论?是跟你自己比,跟作者的其它作品比,跟周围小圈子比,跟国内外项尖高手比,还是与历代艺术大师比?胸中若无这个坐标与参照系,很多判断只能是自说自话罢了,其中绝大多数当然无法成立。

因为你对造型艺术的历史与规律所知甚少,你还没有与人类公认的不朽之作和已经形成共识的审美经验交叠重合,你的生命体验还没有与那些极其敏锐、才华横溢的心灵发生过同频共振,所以你的判断极有可能是单薄肤浅、无法成立的。我们每一个人,不妨扪心自问:对艺术史上的巨匠、杰作到底了解多少?是否曾被它们深深感动过?如果答案为否,那么,对自己的结论还自信得起来么?  

  如果一个人的目光在以上领域被深入淬炼、锻铸、磨砺过,那么,此目光一旦转向盆景,扫视这些立体(直面作品)或是平面的造型(翻阅图片),将何等锋利与明晰,不是很容易想见么。 

   (未完待续)    (编辑/古丽)

 
标签: 盆景鉴赏
>更多关于盆景鉴赏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