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盆景有哪些讲究?
9月6日,佳士得上海2017年秋季拍卖当代书房展在佳士得北京空间开幕,展示了30件代表不同文人生活审美趣味的各式拍品,包括家具、盆景、水墨、玉器、摄影、瓷器、紫砂和花器等,通过甄选来自中国、日本及美国藏家或艺术家的现当代艺术珍品及制作,更进一步打破了“文房”在类别和地域上的局限。
当代书房展现场
由佳士得中国区主席蔡金青女士主持的当代书房论坛,从左至右分别为:蔡金青、刘山、张金华、高振宇、周默
展览现场除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当代书房论坛和一场花艺表演外,还邀请日本盆景大师森前诚二现场演示如何修剪盆景,用50分钟左右的时间,修剪出一盆层次丰富错落、袅娜多姿的古松盆景。
森前诚二现场演示如何修剪盆景
森前诚二
盆景,是在盆栽、石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树、石为基本材料在盆中组合成自然景观的艺术品,被称为“活着的艺术品”。
虽然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好的盆景艺术是日本盆景,但其实日本盆景源于中国,在唐代时才传入日本,宋代、明代时深受中国盆景艺术的影响。
而在中国,盆景艺术的诞生要早得多。虽然具体的起源时间尚存争议,但考古研究证明,在中国,汉代已经出现了比较高级的欣赏之用的木本盆栽。
到唐代,随着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画的发展,盆景艺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唐诗中有不少相关的描述,阎立本的《职贡图》中也绘有盆景。
唐代阎立本《职贡图》,绢本,61.5cm×191.5cm,台北故宫藏
至宋代,赏石之风大盛,石可以与木本植物放到一起组合成盆景,也可以单独作为欣赏之物置于案头。
当时赏石已经形成了“透、漏、瘦、皱”的标准,并出版了一批石谱,记载了不少嗜石的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米芾和宋徽宗。当时用于盆玩的石头有灵璧石、英石、道石、融石、川石、太湖石等。
到元代,盆景开始提倡小型化,发展到明代,盆景制作参照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等笔下古树为模特,尤其是造型虬屈奇妙的松、柏、梅、竹等花木,配以嶙峋奇石,成为书斋中一种常见的清供。
明代吴伟《武陵春图》,纸本白描,27.5cm×93.9cm,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书斋盆玩型制和摆设已经有了理论化的趋势。
明代戏曲家高濂认为,好的盆玩是天然奇怪、透漏瘦削、无斧凿痕的灵璧应石、将乐石、昆山石,大不过五六寸,盆用白、定、官、哥、清东磁、钧州窑为上,时窑次之。
他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提到了六种入格的书斋清供盆玩:“春时用白、定、哥窑,古龙泉均州鼓盆,以泥沙和水种兰,中置奇石一块。
夏则以四窑方圆大盆,种夜合二株,花可四五朵者,架以朱几,黄萱三二株,亦可看玩。
秋取黄蜜二色菊花,以均州大盆,或饶窑白花圆盆种之。或以小古窑盆,种三五寸高菊花一株,旁立小石,上几。
冬以四窑方圆盆,种短叶水仙单瓣者,佳。又如美人蕉,立以小石,佐以灵芝一颗,须用长方旧盆,始称。”
明代沈周《盆菊幽赏图》,纸本,23.4cm×86cm,辽宁省博物馆藏
而文震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盆玩配盆的原则,他认为:“盆以青绿古铜、白、定、官、哥等器第一,新制者五色内窑及供养,粗料可用,余不入品。盆宜圆不宜方,尤忌长狭,石以灵璧、英石、西山佐之,馀亦不入品,斋中亦仅可置一二盆,不可多列。小者忌架於朱几,大者忌置於官砖,得旧石凳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
到清代,盆景之风大盛,嘉庆年间的《盆景偶录》把盆景植物分为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
清代胡淦《吴中七老图》,纸本设色,37.7cmx126.5cm,南京博物院藏
花草四雅指的是兰、菊、水仙和菖蒲。当时大的盆景置于园庭,小的置于案头。
清代高其佩《盆栽腊梅》指画,35.88cm×57.31cm,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
清代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34cm×62cm
不管是中国盆景还是日本盆景,本质都是为了追求山水情趣,不仅用以案头、庭院的把玩欣赏,也寄托着生死观、自然观等哲学观念,并不是简单的造型和形式,不可等同于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