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仁素仁盆景虽然有“文人树”的显著特征,但在型格和风格上并不能代替所有的“文人树”。
素仁是岭南盆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讨论素仁盆景风格的人越来越多,还出现了一些以探索和制作素仁风格为主要方向的盆景制作者和艺术家。这对推动素仁风格的深入研究和制作实践,对推动盆景流派之间的相互借鉴交流,无疑是积极和有益的。
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谈素仁盆景艺术风格》的文章(见广东《花卉》杂志1989年第2期,后编入《中国岭南盆景》一书)。当时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仅凭有限的资料和前辈的零星记忆,以及自己对素仁盆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对素仁盆景的风格特点作了一些论述。现在看来,这些论述虽还不能说是对素仁盆景风格的全面概括,但总的来说自以为还是基本反映了素仁盆景风格的主要艺术特色的,在当时也起到开拓素仁盆景艺术风格探索及抛砖引玉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素仁盆景风格的研究和讨论,盆景界对素仁风格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我也注意到,在讨论素仁盆景风格的过程中,不少人还未能深入去探讨发掘素仁盆景风格的艺术特色及精髓,而是多从形式上去谈素仁盆景是否称为“文人树”之类的讨论。虽然这些讨论对推动素仁盆景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开阔了素仁盆景讨论的范围和空间,但我认为光停留在这些争论上还是不够的,有时可能在学习借鉴方面还容易起到误导盆景爱好者的作用。
何为“文人树”7近年来通过讨论也基本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特别是胡运骅先生在他的《话说写意盆景——兼谈对文人(木)树及素仁格的看法》一文中已有了较系统详细的阐述,我基本同意他的意见和看法。即“文人(木)树”名称从日本传入我国,但又是他们仿效我国古代文入画的树形制作而成,以区别于干壮枝繁、外形规整对称的模样木的一种盆景形式。文入画重“意”,将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揭示事物内在的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而不是将再现事物表象作为制作目的。因此,他强调制作“文人树”不能一味仿效高挑瘦劲的树形,而是强调神韵以及意境缔造的文入画的精髓。我认为这是对“文人树”比较好的认识和论述。
据了解,中国文人画最早出现于两晋,成熟于唐,盛于元,至明代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影响到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它的主要特征是,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返朴归真,大巧若拙,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三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因此,文入画重意,重简,重墨趣。这又决定了文人画在手法上多采用写意的画法。写意是国画中相对于工笔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因此,胡运骅先生认为把素仁盆景纳入写意盆景更合适,是很有道理的。
在我看来,素仁盆景的确具备了“文人树”的方法和特征(见图1),如它重意轻形,通过看似简单的造型和形式,着重表现神韵和意境,尽情宣泄人生的感悟和追求。它的造型形似传统文人画中的一些树木,但更重要的是它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所表现的内涵和追求的境界基本是一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说,把素仁盆景称作“文人树”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把素仁盆景等同于“文人树”,以为“文人树”就是素仁盆景,我以为是不1合当的。
素仁盆景虽然有“文人树”的显著特征,但在型格和风格上并不能代替所有的“文人树”。如与素仁同时候的岭南盆景代表人物莫珉府,作品以野趣天然、作风豪放著称,因其与孔泰初、素仁的不同特色而成为岭南派初期的三大风格之一(见图2)。其盆景的型格多样,不拘一格,但都是采用写意的手法,都具有文人树的特征,因此也可纳入“文人树”。素仁的两个徒弟潘岐山和黄锦,前者原供职于广州六榕寺,曾任广州市佛教协会秘书长。后者出身小商人。他们学习绁承素仁盆景风格,也是着重在意不在形,也不都是直立高飘型格(见图3)。因此,如果简单地把素仁盆景等同于“文人树”,在认识上是有失偏颇的。
我认为,研究素仁盆景风格,关键是要认识和挖掘紊仁盆景的精神实质,也即把握素仁盆景风格的精髓。
那么,素仁盆景风格的精髓是什么7我在《谈素仁盆景艺术风格》一文中,从选材、造型、意境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以郑板桥画竹的两句诗作归纳:“冗繁削尽留清瘦”,“一枝一叶总关情”,看来还是基本反映了素仁盆景风格的基本特点的。下面再从“清高脱俗,简括自然”两方面谈谈个人的见解。“清高脱俗,简括自然”,我以为是对素仁盆景风格较好的概括。
首先是“清高脱俗”,这是素仁盆景风格最主要的特征和实质。它不仅反映了素仁盆景型格的基本特色,而且表现了素仁盆景中蕴含的内涵和精神。大家都知道,素仁的盆景基本都是直立清疏高飘的型格。这是与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喜好分不开的。他一生与佛结缘,基本在寺庙度过,养成了孤僻自傲、清高脱俗的个性,也形成了他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人指出,素仁盆景基本由一些简单直线条组成,而这些线条构成的树木盆景,透出一种高尚脱俗的气质,也符合大乘佛教的普渡众生的基本教义,是对禅理的诠释。
此说有一定道理。素仁虽然喜好盆景,有时也参加一些活动,但为人比较低调,平时除了与几个志同道合者如苏樵、黄锦、潘岐山等在寺内切磋盆景外,与人交往并不多,留下的资料更少。他的盆景,表现在外形上是清疏高飘,体现在内涵上,则是清高脱俗、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而学习素f盆景的外形容易,学习它内在的境界则较难。现在社会不少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看重名利,是很难体会和学习素仁盐景的内在神韵的。有的盆景作品也仿效素仁盆景,但总觉得虽形似而缺乏精神,我想大概也是这个原困。
再说“简括自然”,这是素仁盆景风格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有的人把这个特点与佛教的“禅静”联系起来,也是有道理的。佛家追求空静的境界,平常心是道,外在表现则是简单、自然、一切随缘。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万物皆空,心灵清静。素仁盆景的外在形态表现得简括清静、舒展自然,与他内在的心灵清静是一致的。综观素仁留下的盆景作品,基本没有矫揉造作和牵强附会之嫌。素仁曾说:“我爱自然,我不爱过分用人工造作的自然。”
因此,其枝条简洁吝啬,主要用的是自然枝,也有少量微垂枝,但基本不用曲枝和回头枝,也甚少人工加工的痕迹。观赏素仁的盆景,完全没有迫逼、紧张的感觉,给人的是一种自然、平和、舒畅的享受。有人可能把素仁盆景的简括,看成是一般的简单,这是不懂素仁盆景实质的认识。正如哲人所说,“由简入繁易,由繁出简难”。有的东西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特别是有内涵的简单,没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功底,是难以达到的。所谓“言简意赅”,素仁的盆景同样是这个道理。
素仁盆景的“清高脱俗,简括自然”,还表现在他的盆景用盆上。他偏爱造型朴实、线条简洁的盆景古盆。如他珍藏的一个古盆(见图4)。此盆是清初石湾长方浅盆,长40cm,宽22cm,盆离连脚只有4cmo由于年代久远,釉色已发白成“冬瓜青”,造型除朴实无华和线条简洁外,特别之处是其大斜角飘边,显得格外脱俗和与众不同。素仁对此盆特别珍爱,特意在盆底用红漆写下“盘皇第壹号素仁”字样(见图5)。他在临终前将此盆送给弟子黄锦。后由原广州盆景协会副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劳秉衡收藏赏玩十多年,现珍藏于另一收藏家手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盆景界在发扬和发展素仁盆景风格方面,理论和实践上都做了大量工作和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值得肯定和敬佩的。如韩学年大师近年制作的“素仁格”盆景就很有特点,有素仁盆景的味道,可以说源于素仁又有新的变化发展。但其中个别作品我也有不同的认识。如把一些虽清疏高飘,但树身扭曲,枝条曲折回旋,形态奇异的也称作素仁风格盆景,是否值得商榷7这些盆景虽然不错,有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也可以叫作“文人树”或“写意树”,或称其他风格,但如称作素仁风格,我认为与素仁“清高脱俗,简括自然”的基本型格和精神有所不符。以上是个人对素仁盆景风格的一些再认识和体会,粗浅甚至谬误在所难免,敬请同行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