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树木随着树龄的增长,各枝越发丰满,树的外廓线越显明朗。当树木长一定年限时便会自然结顶,这时树木不再长高,各枝定型成中间隆起的馒头状枝片,于是由各枝片组成的树冠也就基本定型,呈现枝繁叶茂的老树风范。盆景制作在模拟这些自然树相时,对树冠布局的处理因人因地而异。统观各地的树木盆景,可将树冠的布局大体概括成如下几种情形。
1、少枝型 枝条稀少,疏朗而简洁,未构成树冠(非老树树相),是高干型盆树的布局法,常作高位出枝,独具清高洒脱的风韵,岭南素仁风格的盆树是为典型。见图1。
2、无明显树冠型 此类型常见于岭南派的树木盆景,其特点是注重展现干枝脉胳,大枝疏朗,小枝相对茂密。见图2。
3、戴帽型 此类型树冠见于日本、台湾的一些“盆栽”,往往整个树冠密作一片,不留(或仅留少许)空间,树冠外廓线缺少曲折变化,形同戴帽。见图3。
4、 朵云型 各枝片呈茂密丰满的馒头状,独立分布,互不相连,如云朵分布。见图4。
5、片层型 各枝呈薄片状,枝片独立分布。见图5。
6、自然型 树冠外廓线曲折,各枝片间既有相连,又有独立,聚散相宜,注重树冠内的空间布白,使树相既显茂盛,又不臃塞,能较好地展现老树风范,是笔者推崇的一种树冠布局形式。见图6。
树冠布局中的“疏密聚散”和“布白空间”在有关盆树构图的一些文章中已有论及,那么盆树的树冠又该怎样布局?其布局之美有哪些因素可循?
一、树冠外廓线宜曲折
曲线之美在诸多视觉艺术中倍受推崇,书法、绘画、雕塑、造园等艺术门类无不广泛运用曲线美。与直线相比,曲线显得柔和活泼、富有动感,富于节奏变化的曲线是艺术作品产生韵律美的一大基础。浙派松类盆景之所以富有韵味,善用树冠外廓的曲线美是一个重要因素。
造成树冠外廓线缺少曲折变化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留枝太密,致使各枝连成一片,枝与枝之间缺少空间分隔,这样树冠外廓线就无以内凹,也就缺少曲折的变化。其二是狭义理解“三角形”构图,而将各枝的枝梢对齐于“三角形”的斜边上,使得枝梢的连线没有曲折变化。这两种现象集中体现于“戴帽型”树冠。改善这种树冠的办法是:1、疏剪密枝,重新布局树冠,使大枝疏朗,层次分明。2、在枝的长短上作些调整,不使枝梢太齐。
二、关于树冠的斜三角形构图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而斜三角形又于稳定中富动感,因此盆景作者广泛采用斜三角形构图。
斜三角形之“斜”的含义有两个:1、三角形的两个腰不等长;2、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不等高(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要使三角形树冠具有稳定感,还应注意,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中,相对尖长的一端宜比另一端低(见图7)。
决定斜三角形形态的因素是树顶位置和左右两个底枝(通常是左右的最长枝)的枝梢位置。一般来说,树顶位置因盆树造型设计的需要而相对确定,其变化的余地较小,而左右两底枝的长短调整的幅度是较大的。对于同一树桩而言,其左右底枝的长短配比不同,树的风格将大不一样,以左斜树为例,左底枝长的树动感强,而右底枝长的树则有均衡感(见图8)。
树冠的三角形因树种和树龄的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上耸如尖塔(如塔柏),有的横向开张如伞状(如古榕)。幼龄树冠幅小显得“瘦”,而老树冠幅大显得“胖”,所以自然型树中不宜出现“细干长枝”和“粗干短枝”的不谐现象。依树冠形态与树龄的关系,可归纳出两条规律:1、树冠冠幅与树干直径成正比;2、随着树龄的增长,树冠三角形的上角逐渐变钝。对于已结顶的老树而言,其树顶一般不呈尖状,而呈弧形。所以,所谓“斜三角形”,其顶角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见图9)。
盆树枝的布局大都使树干两侧在枝的量比上达到一定的“均衡”,所以尽管三角形树冠求“斜”,仍是较为“端庄”的,这种追求“均衡”与“端庄”的心理定势可能导致一些作者盆树制作的程式化,进而束缚其制作思路。事实上自然界中也有一些树枝的布局是很不平均的,往往一侧枝多而长(朝阳向),另一侧枝稀少而短(背阳向),这一现象以松树类尤为明显。因此,不妨根据树桩的特征,大胆制作些树冠“欹侧”而别具风格的作品(如图10)。
三、树冠内的空间布局
树冠布局讲究疏密虚实,所谓“疏”、“虚”就是指“布白空间”,树冠内布白空间的形态可概括为三种(见图11)。
1、开放型空间 指上下枝之间互不相连,两个枝片间的空间与树冠外部空间相通。这是三类空间中最大的一种,它的作用是使枝片间层次分明。
2、封闭型空间(窗形空间) 空间四周被干、枝、叶封闭,形如窗口,即所谓的“气眼”,与湖石中的“透”相类。此空间的运用可以消除树冠或枝片的沉闷感。
3、散漫空间 从枝叶间隙中透出的散点状空间,其空间布局类似于筛孔。散漫空间利于展现枝
脉,使枝片显得空灵,在岭南盆景中最为常见。良好的空间布局,可以避免树的板滞而显灵气,相反,空间布局不当会产生不自然的效果。怎样布白才能富有韵致?以下要点可供参考。
1、下大上下 由于枝的布局是下疏上密的,因此,树冠内的空间布局的大体格局应当是“下大上小”。下方多呈开放型空间,中、上部多呈窗形空间和散漫空间。对于枝片内的空间而言,下枝片(大片)可用开放型空间,而中、上部枝片则用窗形和散漫空间。
2、避免对称 枝的布局忌“对门”,树冠内的空间布局更忌对称,尤其要避免树干两侧出现对称的开放型空间,否则树冠将被横向空间分隔成上下层,极不自然,这种“分层”现象比“对门枝”更为有害。而“分层”现象出现在树顶时(这是较为常见的)将会破坏树梢与树冠下方的整体性,使树梢孤立,形同戴笠(如图12)。为此必须对树梢两侧的对称空间从高度、形态、大小上加以调整,并使树梢与树冠下方似断似连,既相对独立又上下一体(见图13)。
3、富于变化 树冠的空间布局须有形态与体量上的变化,不宜只用三类形态空间中的一种,而同种类型空间的运用又要有形状的变化。如窗形空间,或偏圆,或外宽内窄,或两头宽中间窄,或上下边界近于平行等。我们从浙江潘仲连先生的五针松作品《刘松年笔意》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开放型空间的变化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该作品的布白主要运用开放型和窗形两类空间,其窗形空间同样富于变化(见图14)。
因布局所需,常将开放型空间的上枝次脉向下调(或将下枝次脉向上调),使原开放型空间某处闭合(或将近闭合),这样就可以在两个枝片中间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型的空间,并富于组合变化。如内为窗形空间,外为开放型空间;内为窗形空间,外为散漫空间;内为散漫空间,外为开放型空间等,这是丰富枝片间空间变化的一种方法。图14中左侧第二枝片与第三枝片间通过一斜垂的小片相连使得空间布局富有变化。
四、观注树冠的整体性
树冠布局应先着眼于大局,避免琐碎。若枝片多,各枝片又不相连,就会使树冠显得零碎不堪。相反,若各枝连成一片,又会使树冠沉闷单调。因此要把握好枝片间“连”与“断”的关系,以“连断互用”为原则,即既有独立的枝片,又有枝片与枝片的相连。枝片间的相连方式大体有三种,其一是半连,上下枝间部分相连,相连部位又有内、中、外之分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布局。其二是全连。枝与枝间连作一片(或仅有少许空白),不分层次,多用于树冠上部。其三是散连,上下枝间似连似断,形成散漫空间。通过枝与枝的“全连”、“半连”与“散连”,使各枝片之间产生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片中有片
在树冠布局中仅有枝与枝间的空白是不够的,倘若各枝片均是严实的,仍不免刻板呆滞,尤其是大的枝片会产生笨重感。因此还应强调在大枝片中留有布局空间,其空间的形态既可以是开放型,也可以是窗形或散漫的。其中窗形和散漫空间通过疏剪小枝便可形成。而要造就开放型空间就必须“片中有片”,即在大的枝片中再分出小的枝片。小枝片属于大枝片的组成部分,但与大枝片间通过开放型(也可以是窗形)空间分隔,这样就形成了“片中片”(见图15)。片中有片不仅可以丰富大枝片的层次,增加枝片外廓线的曲折变化,同时又能使臃塞笨拙的枝片得到改善。
“片中片”是通过大枝主脉上的次脉培养造型而成的,这一次脉必须在比例上达到合理的粗度才能成“片”。在营造“片中片”时应先确定视点(一般宜在树的1/3高处),观察主脉在纵向上的曲折状态,根据“片中片”在上或在下,选择主脉向上凸弯或向下凸弯处(或弯处附近)的次脉,将次脉与主脉拉开距离,并使次脉在走势上与主脉相呼应,一般通过剪扎结合造型。
六、枝片须简洁
当我们以确定的视点观察树冠布局时,必须注意:在同一高度上一般只需一个枝片,枝片太多会产生冗繁杂乱感。特别是枝片前后重叠,不仅杂乱,还混淆了枝的态势。同理,在同一个枝片中,各次脉间也应尽量避免前后重叠,一个层面上能用一个侧枝交待过去的,就不必用多个侧枝。这样才能使枝片简洁。有的盆树实物观赏效果尚可,一旦拍成照片就显得乱,这与枝片不简洁有很大关系。
七、树冠应有立体感
为了充分展现盆树的干枝,在枝的布局上总是左右长前后短,而树干正前一般很少留枝,这样就要靠前侧枝(有时也含正前枝)来组构树冠的前部分。因此,前侧枝的布局(走势、长度、密度)就显得重要。如果过分强调主干显露,而让前后枝左右展开,就会使树冠变“扁”而缺少立体感。相反,过分追求树冠的“圆”而使干前枝密,又不利于展现树干。因此必须在“求显”与“求圆”中找到合理的平衡。一般地说树干宜“下显上隐”,这是因为下方枝疏,而上方枝密。同时树干下段体量大,且肌理之美大都在树干的中下部。基于此,在枝的布局上应注意树干下段尽量少留前后枝(特别不留正前枝),而树干上段可以酌情留些前后枝,树干的下2/3基本显露状态。
为了避免树冠单薄,必须在干侧(透过侧枝的间隙)能见到后托枝(偏左或偏右),这样才能体现树的厚重感和纵深感。后托枝还具有弥补空档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侧枝,不宜向左或向右展得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