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盆景制作过程中,我深感要使作品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一定要学习写诗作画的道理,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谋求进步。
作为一个盆景专业制作者或业余爱好者,应具有古典文学素养,甚至要诗、书、画集于一身,独具审美慧眼,极尽表达之能事。但事实上能集诗、书、画于一身者不会太多,专业制作者毕竟也是少数,多数人是业余爱好者,诗、书、画的基础并不深厚,只能凭着自己积累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素养,借鉴着去摸索。
借鉴不是不要创新,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我们知道,学习绘画技艺少不了临摹前人的作品,以锻炼自己的功力,许多临摹作品可以以假乱真。一些古画已经佚去,就赖临摹作品得以流传后世,临摹画功不可没。诗歌写作同样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三偷”——唐代诗僧皎然明确地表达为:“一日偷语,二日偷意,三日偷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偷”自于古辞《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去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他艺高胆大,出手不凡,点石成金,继承古辞而发展为名作。愚意认为,盆景制作也可以三借:借画、借意,借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偷”自于古辞《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去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他艺高胆大,出手不凡,点石成金,继承古辞而发展为名作。愚意认为,盆景制作也可以三借:借画、借意,借势。
(一) 借画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以考古佐证,许多人都认定盆景起源于东汉,后来受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及初唐形成。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顾恺之是山水画的始作者。晋代以前的绘画,山水风景只作为人物的背景,山水画独立成幅从晋代开始,顾恺之所绘《雪霄望五峰图》,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先声,他被称为“山水画的祖师”。乾陵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盆景形象告诉我们,山水盆景的出现稍晚于山水画,应在初唐甚至更早的年代。中唐诗人白居易吟咏山水盆景的《太湖石》:“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说明盆景在那时已经形成。
古代的盆景,是以“盆玩”的面目出现的,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盆景才作为一种艺术予以肯定。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历代蓬勃发展,其绘画史的发展沿革,直接影响着盆景的发展,从绘画史中我们可以找到盆景发展的痕迹。又阚氏在《园冶识语》中写道:“其掇山由绘事而来,盖画家以笔墨为丘壑,掇山以土石为皴擦,虚实虽殊,理致则一。”可以这样说,盆景是随着山水画的出现而形成的。
北宋的山水画制作成就辉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宽近十二米,是气象万千的巨作。当时宋徽宗赵佶将画院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树木入画技艺高超。现在看来,赵伯啸的《万松金阙图》、赵估的《柳鸦图》,都可作为树木盆景的蓝本。就在这个时候,树木盆景从山水盆景中分离出来,李士行则已用树木盆景为素材作画,他的《偃松图》告诉我们,宋代是树木盆景的形成期。
明清两代绘画艺术发达,盆景也兴旺起来。绘画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各成体系的流派,明有浙派、吴门派、松江派、华亭派、苏松派、武林派,清有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新安派、扬州派,直至清末又形成了上海的海派、广州的岭南派。相应的盆景制作也派系林立,表现突出的有扬州盆景、苏州盆景、四川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盆景。
明清两代绘画艺术发达,盆景也兴旺起来。绘画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各成体系的流派,明有浙派、吴门派、松江派、华亭派、苏松派、武林派,清有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新安派、扬州派,直至清末又形成了上海的海派、广州的岭南派。相应的盆景制作也派系林立,表现突出的有扬州盆景、苏州盆景、四川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盆景。
盆景的形成与中国画紧密相连,盆景制作直接受中国画的影响,并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盆景师法中国画以至借画而制作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初学盆景制作,总想搞点新颖的东西,一棵树桩改来改去,野趣有余,画意不足,耗费时日,这是一种通病。克服的办法是“拿来主义”,借画对照制作,特别是一些盆景专著,绘有树木盆景制作的素描图,本来就是为盆景制作后来者预备着的,我们不要辜负前人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