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春,笔者购得一下山桩,此桩为天然附石的榆树疙瘩,不规则的多面体紧紧粘附在一块倒三棱型石头的三个面上,分不出主干。这是一团生长于山坡石块缝隙中,常年累月遭樵夫砍伐和牛羊践踏,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却几十年生命不息、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灵。
为保成活,笔者用粗河砂箱裁于半阴半阳的宅院天井精心管理。新梢长出20多厘米后移到房顶水泥平台向阳处,上罩遮阴网并加强水分管理。翌年开春前移植,用有机肥作基肥,当年长势旺盛,截留5株小树,按2株、3株两组布局,经修剪造型,大小参差,初具形态,在同好的鼓励下,笔者用紫砂浅盆上盆,左侧配上自制的“希望小学”配件,取名”情注山村”并参加了2001年元月福建省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盆景展”,荣获铜奖。
今年,重新进行了制作构思,舍去原配件,改用另一株成活的榆疙瘩桩倒植为一小山峦,育成3株小树,置于左侧为副峰,与主峰景致相呼应,右侧植小竹一丛以破主峰右边直线外廓,形成新的意象。为增添作品的诗情画意,特赶制lOOcm长的椭圆型大理石山水盆,拉开主、副山峰的间距。
为突出天然附百,两峰坡脚不置百而用土铺设,上覆苔藓;中间制作出一条蜿蜒而至、两岸绿草碧连天的春江,在尽头的江渚上植2株不盈寸的小树,增添了透视感,强调了作品的平远效果。
在晟近处的宽阔江面上置一叶小舟.使虚中有实,静中有动,打破沉寂感,重新题名《春风又绿江南岸》,并入选参加第五届全国花博会。送展前进行“脱衣换锦”处理,确保展览期间枝叶嫩绿与题名吻合。作为福建馆唯一的一盆丛林附百水旱盆景得到评委的肯定和观众的赞誉,获得铜奖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