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因势利导 化朽为奇——榆桩盆景《奇峰一秀》创作谈
一九九六年春,在武汉滨江花鸟市场看到一棵半枯半荣的榆树(见图一),其形如棒槌,桩高56cm.粗径约18cm,下约12cm。正面三分之二部位从桩顶部斜下至右边根基部被虫蛀蚀形成凹槽,表皮裂纹纵横似鱼鳞斑。反面蛀孔累累,表皮呈曲线状,上顶部连接十来根残枝,高低错落。裁理好用土盆高围植下,经半年的养护,蓄枝人部萌发新芽。
树桩成活后如何造型?客现分析该桩的条件:
(1)树桩属立式大树型,故只能直栽。
(2)桩身上粗下细显得头重脚轻,比例失调。
(3)树枝分布在树桩顶端,干身无过渡造型枝,谈不上渐变结项,即日后成形也就是个“大屋项”。但该桩属异形桩坯,如作一股处理,若干年后没有多人的欣赏价值。此时我想到贺淦荪大师的一段论述:我们要善于发现加工对象的优势,扬长避短,固势利导,要“顺乎自然之理,巧夺天工之功”以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故次年春天,我重新构思并付诸实践,把该桩作了脱眙换骨的处理:
第一,放弃大树型造型,确定保留正面左侧一凸突处的健壮的,枝作日后造型枝,将顶端其它枝全部剪除,这使桩体全部裸露,经虫蛀、风剥雨沥形成天然岩状,保留枝依岩而生,初显附石式盆景的雏形(见图二)。
第二,将桩体前后的病态表皮用刀铲细心剥离,只留下保留枝下3cm-4cm宽的表皮,下连基部一侧根。处理后用湿毛巾敷盖扎紧保养,使其快速收口.正常生长。
第三,利用机具修理切锯面、虫蛀面模棱修面接近天然结瘤、虫蛀效果,以达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第四,由于桩基主根部位逐年腐烂,造成桩基不稳。结合一次春季换盆,先将盆土散开,用凿、铲将根部腐木除尽直至露出健康木质为止,然后在清理处涂上防腐剂(石硫合剂).稍干后,将准备好的水泥沙浆、碎石块调合垫于盆底,把干好的桩体置于水泥沙浆面上,调整角度进行胶合,结合部用小刀作仿真处理,待水混固化后涂刷近似桩体本色的丙烯颜料,以假乱真(见图三)。
经数年的精心培养,保留枝由原来不足lcni长到2cm,树形基本成熟,分枝成片达到预想的要求。在造型上采用动势盆景的蟠扎技艺,使树势展现一种飞扬的自然神韵,以表现坚忍不拔的生命活力,树干收尖到位,分枝过渡有序,迂回叠起。其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达到令人心旷神怡的写意效果。
经几年的探索调整,桩景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桩体上讲:已化丑为美,变桩为石,不规则的异形经处理后成为一尊险奇的山峰。从构图上看:将桩景化繁为简,保留枝已成为生长在悬崖上的大树,画面清新.一目了然。构思已达到成熟,树与石结合得体,展现出扎根奇峰绝壁的青松翠柏处险境临危不惧、傲风霜百折不挠的英姿,我将该作以《奇峰一秀》命题(见彩照)。
历经六年的精心养护,该桩已初具效果,朽桩保护得当,枝叶长势良好,一片生机昂然。2000年湖北第六届盆景评比展上,该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赢得同行们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