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学中
文人树,以其独特的气质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正如梁悦美大师所说:“这种树型最容易制作,但最难成功。”文人树的精髓是内在的文人精神与外在的文人风骨,以语言表示,就是超尘脱俗、孤傲高逸。不悟透这一点,便不易制作出高水平的文人树盆景。
曾宪烨先生《文人树的造型探索》(见《中国花卉盆景》2000年第6期)一文,理论上似无问题,但结合实际在一桩材的造型设计上,笔者以为与文人树的内涵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此桩被曾先生称为“精华所在”的主干不适合文人树造型,甚至为制作文人树的大忌(见图一)。对此,文中这样形容:“中上部呈软弯蛇曲翻卷扭动”,窃以为这种弯软扭曲与文人风范并不谐调。文人树的主干是全桩的脊梁,可以有弯,但要弯出骨气来。因而要求用弯简洁,有的可用漫弯,多数宜用硬弯,且弯度大处一定要用硬弯,以示文人洒脱傲世和宁折不弯的气节。
此外,该桩根盘过于臃肿也与文人树不适。这一点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己在曾先生的设计中表现出来。
由于上述先天性缺陷,致使在此基础上设计的三个文人式造型,不论配上探枝、飘枝、还是拖枝,都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文人树应有的品味(见图二)。即使是所配的三条主枝本身,也不具备文人树应有的格调:它们乍离主干后不走顺路,却要故意扭几下。以图二为例,主枝出干后与其斜下折上再折下,不如改成跌枝、泻枝一泻而下更畅快。顺其自然、摆脱无谓的匠气与繁琐,也是文人树造型的重要法则。
三例设计的子干造型也难见文人式特色,根部的造型与用途,过于臃肿。脚下如此沉重,如何表现文人树飘然出世的风姿与感觉?为突出孤高形象,文人树通常要求配盆宜浅、宜小、宜素,多用浅式圆盆、六角盆、八角盆等,有时甚至植于片石之上。与此相应,根盘自然要求瘦小为好。
笔者认为,此桩若一定要塑造成文人树,必须从头到尾予以脱胎换骨地改造。为减少根部改动量以确保成活,最好培育成少见的多干式文人树。对这株桩材来说,这样设计可能更实际更合理一些(图三是类似成功之作,可以参考),采用多干式可增加根的占用量。
曾先生是盆坛高手,但此次文人树的选材造型,恕笔者直言,即使用岭南派“高耸型”衡量,亦难说不是一次例外。
愿就此抛砖引玉,以期深入切磋。(文中图一与图二引自曾先生原作、图三为王思成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