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安溪 林瑞温
附石式盆景制作体会
战国时候,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在古代思想家辩证思维的启发下,笔者对一株“不成材”的榆树桩头进行改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介绍如下,以求教于同行诸君。
此桩系粗枝扦插繁殖,因为扦插时采用斜插,加上受扦插盆的制约,故其根系生长畸形。树干上下粗细差别不大,整体树相显得单薄,若栽种成“直立式”,无异于插木,若栽种成“卧干式”,又因主干太短,上部呈“C”形结构,缺乏“横卧”的气势,再者畸形根又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若栽种成“露根式”,又因其根纤细,支撑力度不够,头重脚轻,象“空中楼阁”,诸多缺陷在浅盆中暴露无遗(见图一)。苟子说:不会泅水的人,如果能够借助舟船,就能横渡江河。同样道理,这个具有严重缺陷的桩头,假如能够借助外在的积极因素加以改造,也许能够“变废为宝”。在这种辩证思维的启发下,笔者首先考虑到的是就是借助附石,特选择附石款式中的靠附式。
在附石盆景中,根据树相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石料是关键性的一步。笔者在乱石堆中寻找赖以依靠榆树的石料,从石质、石相到石色,进行反复比较、更换,终于寻得一块较为理想的广东英石。其石相稳重、巍峨,石质坚硬,石色灰暗,与灰白、纤细的畸形根正好起到互补作用,真可谓相得益彰。石的右侧有一天然沟壑,正好与右边的主干相吻合,使得主干时隐时现,更耐人寻味(见图二)。
石的项部向右倾斜,欲飞欲堕,真乃“石欲堕,树以拄其间”。就其树木的生长特性而言,当树木生长遇到阻挡时,它一定是向相反的、趋光的方向生长,因而,树石的结合符合自然规律。上浅盆时,畸形根用铁丝缠绕,整理成垂直“栅栏”状,栽种在英石右后侧,以增加景观深度。这样一来,石有所得,树有所依,树因石而“顶天立地”、石因树而充满生机。树石之间的关系,已到了如胶似漆的程度。
在一般的情况下,盆景命名为《相依为命》也未尝不可,但此类命名流于一般形式,没有新意,不能给作品起升华作用。笔者从凸露于地面的树根产生了
诸多联想:从根的本意联想到根的引申意,从香港、澳门的回归,联想到台湾海峡的阻隔;从飘泊海外的游子,联想到寻根谒祖的老人;从《游子吟》联想到《我的中国心》,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一一和“根”连结在一起。因而,特在岩石下的树根旁安置了人物配件,并命名为《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