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植物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西湖四时风景变迁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遗产价值。采用当代物候季节划分方法与西湖古诗词传统季节认知相互验证、比对的方法,从季节划分、季节性物候特征、物候指示和特色物候组合等方面,归纳西湖植物类遗产的物候特色,解析当代物候季节与传统季节认知的异同点,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植物类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探讨物候学方法在古代园林研究和当代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2011年,杭州西湖人列世界遗产名录,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植物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丰富性、历史性、文化性,及其能体现千年以来植物景观真实性和延续性的艺术手法,在我国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中具有杰出代表性[Ci7在西湖关联诗文中,植物物候是指示季节变迁,展现时序之美的重要载体。物候在中国传统季节认知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当代物候学中有物候季节的概念,是以一年中各种物候现象出现为指标划分的季节,在揭示一个地方的景观时序美方面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z],是季节划分重要方式之一。杨国栋首先提出单纯利用物候指标进行季节划分,以按候出现的乔灌木物候现象的累积频率作为定量指标划分季节Czl。陈效逮等提出频率分布型法,具有划分指标定量、综合,划分季段详细,季节内涵丰富等特点[3]。胡影等、邢小艺等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民勤和北京的物候季节[[4,5]。常兆丰等针对民勤荒漠区气温四季和物候四季的对比研究发现以物候划分四季更适合当地季节变化,适用范围更广泛,与农业关联更直接困。
本文拟借助物候季节划分方法,研究杭州西湖的物候季节特征,然后再通过与西湖关联性古诗词互证和比对,归纳当代物候季节与传统季节认知异同点,提炼西湖植物类遗产的物候特色,为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目的还在于提升物候类遗产的关注度,尝试利用当代定量研究方法,探索如何在保证传统文化延续性的前提下,系统挖掘和梳理物候学对当代诗意、健康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西湖代表性植物选择
物候研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生长健康的植物田,且应以木本为主,因草本植物物候期受环境影响非常大川。施莫东先生根据西湖历史文献和现存古树归纳出历史植物so种,其中垂柳、枫香、梅、桃等15种是主要植物[1j。这些历史植物与西湖现存常见植物基本相同,具有代表性。其中木本植物70种,乔灌比和落叶、常绿比均为7:30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进行植物选择。
1.2物候期混合样本库的构建
选择中国物候观测网杭州站点1979年的物候记录川,首先,1979年观测植物种类最多,样本量越大季节划分结果越客观阁。其次,物候现象的顺序性、关联性不受观测年数和年代的影响。而且,一年物候数据在物候期时间分布特征、物候现象相对时序规律的研究中仍具有一定代表性C}7。再次,从气候学看,1979年的年均气温和年均相对湿度接近多年平均值,该年物候具有一定代表性(图1)。
选择萌动(芽开始膨大期和芽开放期)、展叶(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开花(花序或花蕾出现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果熟(果实成熟期、果实脱落开始期、果实脱落末期)、叶秋季变色(叶开始变色期、叶全部变色期)和落叶(开始落叶期和落叶末期)6个发育期的15种物候期组建混合样本库,包括58种代表性植物的641条物候期记录(表1)。其中41种有物候记录,9种可用物候期相近物种替代,8种可用生物气候定律推算(表2),推算依据见表3t9-。乔灌比和落叶、常绿比仍是7,3,基本延续西湖代表性植物的总体特征。为减少误差,在使用生物气候定律时,物候期推移日数控制在2Q以内。
1.3物候季节划分方法
采用频率分布型法进行物候季节划分。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一年被划分73候。使用Excel计算物候期混合样本按候出现的频率和累积频率,绘制曲线,根据曲线分布型的波动特征,找出累积频率曲线的3个拐点划分4季,参照频率曲线波动特征细分12季段。《中国自然历选编》将杭州分为4季9季段,春、夏、秋各3个季段,冬季未分季段。本研究为辨析冬季物候变迁的段落性特征,冬季也被划分3个季段。
1.4古诗词传统季节认知研究
西湖历代诗词数以万计。西湖诗词类书籍收集诗词从十几到几百首不等,多以景点或时间为序编排[(io-is]斯尔蠢的《西湖诗词新话》撷取诗词最多,达600首,并辑成时令、山水、景物、人物、花木、艺文6部分,详细介绍西湖四季风光、山水胜迹等。其中大量与时令、花木相关的诗词是西湖传统季节认知和植物景观研究的重要资料[14]。从该书中筛选同时拥有季节、季段和本研究相关植物发育期、物候期信息的诗词84首,析出物候信息106则,其中春季77则,秋季25则,冬季4则。没有发现涉及本研究58种植物的夏季诗文。对筛选出的古诗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物候季节研究结果进行比对、互证,探讨当代物候季节研究与传统季节认知的符合度,提炼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西湖典型植物物候组合。
2结果与讨论
2.l物候季节、季段划分
2.1.1季节划分
综合物候累积频率曲线的斜率变化、拐点位置和物候频率曲线的波动划分4季(图2、表4)。结果显示,西湖四季分明,物候主要集中在春、秋季。春季((9^-25候)物候累积频率曲线的斜率最大,物候频率最高,占全年52.700,持续85天;夏季(26一52候)物候累积频率曲线的斜率明显减小,持续135天,物候频率降至全年13.900;秋季((53^-67候)斜率再次增大,持续75天,物候占26.10o;冬季(<68一次年8候)斜率再次减小,时长仅70天,物候频率最少仅为全年7.3(图3)。
西湖“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亦与之无穷矣”(《西湖)})。西湖时序美在南宋“西湖十景”中已有所体现。十景蕴含春夏秋冬、朝昼夕夜、风云雪月等动态时空美景[Cis7。再如高镰的《四时幽赏录》将西湖四季气候、物候、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四时幽赏闲居长卷Cis7四时虽各有特点,但游人规模并非相同。如周密《西湖游赏》所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
”春季正是物候最丰富的季节,可推测物候对户外游赏的重要贡献。吴自牧的“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西湖》)以及苏轼的“夏潦涨水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飞雪晴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其一)则对西湖四时典型植物物候的高度提炼。由此可见,物候在西湖季节性风景特征和游赏中的重要作用。
”春季正是物候最丰富的季节,可推测物候对户外游赏的重要贡献。吴自牧的“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西湖》)以及苏轼的“夏潦涨水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飞雪晴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其一)则对西湖四时典型植物物候的高度提炼。由此可见,物候在西湖季节性风景特征和游赏中的重要作用。
2.1.2李段划分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季段之分,如《礼记·月令》将四时各分为孟、仲、季3个月。本研究依据物候累积频率曲线的斜率变化和物候频率曲线的波动将各季划分初、仲、晚3个季段。结果发现,各季节不同季段的时长和物候频率占比差异显著(图3)。
在物候频率呈现峰区的春、秋季中,仲段物候频率集中度高,分别占各季的53.300和72.5。夏、冬各季段的物候频率则从早到暮逐渐降低。从时长分布来看,夏、秋、冬季的仲段占比最大,分别是70.400.53.300.57.100。春季则从早到暮,季段时长依次减少。
在物候频率呈现峰区的春、秋季中,仲段物候频率集中度高,分别占各季的53.300和72.5。夏、冬各季段的物候频率则从早到暮逐渐降低。从时长分布来看,夏、秋、冬季的仲段占比最大,分别是70.400.53.300.57.100。春季则从早到暮,季段时长依次减少。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徐》记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Cm7。周处《风土记》提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和月夕这两个重要节日分别位于春、秋季中段,也恰是物候现象最丰富多变的时段,可见传统节俗与物候的密切关联。
西湖诗文中有明确季段信息的诗词主要指向春季,而其中近60%指向早春,其次是晚春。可见,与万花如绣的仲春相比,文人更偏爱寻访春的消息,感怀春的归去。夏、秋、冬各季段的诗文则较鲜见。
西湖诗文中有明确季段信息的诗词主要指向春季,而其中近60%指向早春,其次是晚春。可见,与万花如绣的仲春相比,文人更偏爱寻访春的消息,感怀春的归去。夏、秋、冬各季段的诗文则较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