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蓝绿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以浙东运河绍兴段线性文化遗产现存的问题为基础,结合本文提出的蓝绿空间规划与线性文化遗产的耦合框架,在此机制上,建立了与蓝绿空间规划相对应的多尺度线性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途径:宏观上构建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安全保护格局,中观上打造以生态为主的生态网络体系,微观上营建适宜活动游憩空间。本研究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工作、构建城市蓝绿空间规划体系中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且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日益发展,其保护工作已从单一个体的视角转变到区域线性的链接[1‘2]。这一转变意味着,线性文化遗产以“文化线路”为框架,将保护对象从“点”向“线”进行转变,同时结合周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形成独特的整体[3]。这一整体要求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包含其自身地域界限范围,同时结合其周边蓝绿空间的价值,实现联合保护。
当前有学者研究发现,线性文化遗产与交通线、河流、山脉等蓝绿空间存在依托关系[4,5],同时结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再现某一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s],是保护协调人与蓝、人与绿、蓝与绿的历史产物。因此,线性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是实现文化自然融合、蓝绿空间融合的基础,在蓝绿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有学者研究发现,线性文化遗产与交通线、河流、山脉等蓝绿空间存在依托关系[4,5],同时结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再现某一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s],是保护协调人与蓝、人与绿、蓝与绿的历史产物。因此,线性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是实现文化自然融合、蓝绿空间融合的基础,在蓝绿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国外多侧重于其实践案例[7,8]、文化旅游[9a°]、管理评估[11“2]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是通过借鉴国外文化线路、风景道、遗产廊道等概念,对其本土化研究同时围绕线性文化遗产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探索[14],也是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方面。在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的利用保护上,针对线性文化遗产中文化活化、文化传承中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m。
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提髙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目标,在对遗产文化保护利用的同时,增强公民的精神认同[16]。当前在线性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中,其跨区域的遗产保护策略与方法是蓝绿空间规划中重要的关联部分,其研究一方面以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另一方面则是集中于“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生态格局构建[18]。综上可知,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蓝绿空间规划具有一定的耦合机制,但目前对于其二者之间的系统性讨论较少。
在“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提髙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目标,在对遗产文化保护利用的同时,增强公民的精神认同[16]。当前在线性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中,其跨区域的遗产保护策略与方法是蓝绿空间规划中重要的关联部分,其研究一方面以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另一方面则是集中于“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生态格局构建[18]。综上可知,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蓝绿空间规划具有一定的耦合机制,但目前对于其二者之间的系统性讨论较少。
因此,本文以浙东运河绍兴段为例,对其保护利用的现有问题进行梳理,继而结合蓝绿空间规划与线性文化遗产之间的耦合机制,提出多视角下针对性策略,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工作、构建城市蓝绿空间规划体系中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1蓝绿空间规划与线性文化遗产耦合效应
1.1蓝绿空间规划
从字面上理解,蓝绿空间规划即为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的规划。蓝绿空间规划是由水域、湿地等组成的蓝色空间与绿地空间构建而成城市生态网络:19:。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蓝绿空间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其规划保障了城乡生态系统安全、提升了人类活动空间品质.是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传统的蓝绿空间规划往往以绿色空间为主,蓝色空间往往趋于弱势的状态,被依附在绿色空间中表达[2°]。目前.我国对蓝绿空间规划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格局与地位[21’22]、游憩功能:23,24]、生态效益[&27]等方面,因此,较少涉及蓝绿空间规划与线性廊道之间的耦合关系。
1.2蓝绿空问规划与线性文化遗产的耦合机制及效应
线性文化遗产是对文化资源的线性整合,并赋予其人文意义和内涵rza7,它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同时与文化相互协调。而理想的蓝绿空间是在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其规划的环境,在自然、人文和社会多方面的和谐统一}2s}。综上可知,蓝绿空间规划下与线性文化遗产的祸合,是在蓝绿空间规划的视角下,以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内部生态藕合为基础,与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成高度藕合的有机整体。而其藕合效应,对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而言,超越了单一蓝色空间或绿色空间的保护模式叠加,给予了更多的文化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