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盆地河渠系统的2个构建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太原盆地河渠系统的2个构建

日期:2023-03-05 19:55:00     浏览:0    
核心提示:摘要:从奴隶社会起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就出现了农业耕作,河渠系统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深刻影响区域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本文
摘要:从奴隶社会起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就出现了农业耕作,河渠系统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深刻影响区域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本文将从地域景观格局的视角以太原盆地河渠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渠系统对太原盆地的人居环境与地域景观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深人挖掘黄河流域地域景观的价值;为今后地域景观格局的研究提供参考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历史上曾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西东西两侧为的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太原盆地为两山之间规模最大的盆地。太原盆地北起太原以北的石岭关,南至灵石县的韩侯岭,东西分别以太谷、交城断层与山地相连,地势北高南低。盆地被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南向北贯穿,在河流的堆积作用下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

汾河支流众多,为太原盆地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早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原始水利工程,《尚书?禹贡?冀州章》和《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水利工程目的在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古代先民结合自然对土地进行的人工改造,与区域自然基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景观[1]。
 
本文研究对象为太原盆地的河渠系统,其形成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上水利灌溉事业极为发达。据地方志资料不完全统计,自春秋到清末,山西历代共修水利工程389项,其中汉代4项、隋唐35项、北宋25项、元代29项、明清两代共253项[2]。当前对太原盆地水利设施的研究成果众多,吴朋飞[3]从历史水文地理学视角分析盆地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水资源环境进行探讨;张慧芝W以明清时期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梳理汾河中游盆地水利工程的发展,涉及对于生产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考,但主要侧重于流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较少关注到这一系统下所形成的地域景观。本文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太原盆地河渠系统进行研究,从河渠系统变迁、河渠系统的构建、城市营建3个方面,归纳太原盆地地域景观特征,利用历史地图与史料记载,理解古代人居环境的营建智慧,剖析河渠系统对于地域景观形成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期为研究黄河流域地域景观提供线索。
 
1太原盆地河渠系统发展变迁

太原盆地河渠系统的2个构建
 
太原盆地内汾河的主要支流西部有磁窑河、文峪河等;东部有潇河(古名洞涡水)、乌马河、昌源河、龙凤河等(图1)。从春秋以来太原盆地就有引渠灌溉的记载,分为引泉、引河、引洪、井灌4种灌溉方式。

春秋时期的智伯渠引晋泉灌溉,《水经注?晋水》曰:“难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冻,灌田百余顷”。引河灌溉工程的最早记载在东汉时期,至唐宋年间汾河众多支流已经多处开渠灌溉,明清时期太原盆地的引河灌溉工程到达最发达的时期,河渠系统的发展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地区农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清光绪时期,引汾河水灌溉的共有128渠,灌溉277村,灌田面积494.85hm2[3]。
 
除汾河及其支流外,历史上太原盆地曾湖泊广布,早在《周礼?职方》中就有对太原盆地湖泊“昭余祁薮”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中说“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直至唐宋时期,仅存邬泽与文湖,宋代赵瞻的《文湖渔唱》记载r文湖“湖光潋滟泛莲荷,欸乃渔郎惯此过。笛韵吹残红寥岸,橹声摇出锦鱗窝”的风景。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史料记载“泄文湖为田”太原盆地的湖泊完全消失。
 
2河渠系统的构建
 
2.1河渠系统的组织结构
 
太原盆地河渠系统的水利单元可分为供水单元、滞水单元、引水单元、蓄水单元4个部分。供水单元包括汾河、泉水、洪水、井水4种灌溉水源类型,即引河、引泉、引洪、井水4种灌溉方式。滞水单元多为堰坝、堤坝等水利设施,由于太原盆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因此部分地区修筑堰坝抬高汾河水位,便于引水灌溉,其中以“汾河八大冬埝”最为著名。
 
引水单元即沟渠工程,由总渠、干渠、支渠、毛渠组成.总渠将汾河水源引至干渠中.多条支渠和毛渠与干渠相接,将河水输送至村中与水田内。蓄水单元基于自然洼地进行疏浚形成,洪期存蓄消纳洪水,旱时可以作为临时xtc源供周边村庄使用,盆地内文水县的映奎湖、交城县的却波湖、清源县的东湖都是以防洪为主要建造目的蓄水单元。
 
2.2河渠系统灌区分布

太原盆地河渠系统的2个构建
 
河渠系统为太原盆地内的城市提供了灌溉便利,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太原盆地依据汾河的干支流体系可以划分为4个灌区(图2):汾河一晋祠泉灌区、洞涡水灌区、汾河一孝河一义河灌区、汾河一昌源河一洪山泉灌区,4个灌区灌溉方式复合,通常以引河和引泉为主,其中洞涡水灌区具有引河、弓丨泉、井灌3种方式,汾河一昌源河一洪山泉灌区4种方式并存。

汾河一晋祠泉灌区的主要水源为晋祠泉水和汾河,包括阳曲县和大部分太原市,据《太原府志》记载,至清乾隆年间灌区面积达1355.58hm2,大面积区域以水稻种植为主,晋祠大米成为清代上贡佳品。汾河一孝河一义河灌区由于文湖的消亡,农业收益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明清时期水旱灾害频发的主要区域。
 
标签: 太原盆地
>更多关于太原盆地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