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过程
3.1研究样本选择
重庆大学B区作为老校区之一,占地约50hm2,常住人口包括学生、教职工、社区居民等约1.8万人;校园规划具有开放式校园的典型特征,且在后疫情背景下仍然保持一定的开放。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大学B区中的11个户外公共空间作为初步研究样本,并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得出重点研究样本.以便得出针对性的韧性设计策略。
3.1.1筛选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及专家打分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权重-并建立研究对象筛选方法(表1)。通过行为观察、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9」,于2021年9-11月份每周随机选取2-4天对11个样本空间进行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采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空间适宜度,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获取其得分情况;第二部分为空间活力度,通过行为观测、实地测绘对人群密度、行为类型、停留吋间3个层面进行观测。
其中,通过将观测时间8:00-20:00分为12段,每一小时为一段,通过录制样本空间3个随机时段1小时的活动视频,结果按每30秒计算一次人群密度,抽取20组不同人群记录停留时间及行为类型进行数据整理,采用赋值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调研,共收集专家问卷7份、学生问卷96份以及11个样本空间800余小时的活动视频。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收集数据进行计算统计.确定重点研究样本。
其中,通过将观测时间8:00-20:00分为12段,每一小时为一段,通过录制样本空间3个随机时段1小时的活动视频,结果按每30秒计算一次人群密度,抽取20组不同人群记录停留时间及行为类型进行数据整理,采用赋值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调研,共收集专家问卷7份、学生问卷96份以及11个样本空间800余小时的活动视频。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收集数据进行计算统计.确定重点研究样本。
3.1.2空间使用状况
对11个样本空间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表2)。由于用地条件特殊、功能不完善等原因,部分户外公共空间不具备研究代表性,为获得典型性的研究结果,最终选出5个样本空间作为韧性设计策略研究对象,并对其现状空间使用状况进行整理(图2)。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明确了后疫情背景下校园户外公共空间韧性设计目的为“提升活力,保障防疫”,通过空间分析、问卷调查等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所选取的5个样本从空间组织、功能布局、道路系统和景观设施4个层面进行研究(图3)。
3.2公共空间韧性研究
3.2.1公共空间韧性目标
目前国内外对于后疫情背景下户外公共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控制社交距离层面,缺乏对于人群聚集、防疫能力等层面的研究。在社交距离层面,Honey-Roses等提出需要采取加大路径宽度以控制安全社交距离等措施改变公园的设计以满足新冠病毒流行期间的使用需求[-,Me-htaV提出以六英尺社交距离作为基准设计新型社交空间的思路并分析了空间结构对空间安全性的影响[11:,强调了控制社交距离对于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在人群聚集层面,FrumkinH等提出通过空间设计手法的转变带动行为模式的改变以减少人群聚集及密切接触的发生[12:;在防疫能力层面-陆绍凯等对社区公共空间针对性地强化重点医疗设施的配置做出了相应的分析:13],但对于校园户外公共空间防疫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于设计策略的研究和总结。
3.2.2空间组织
在空间组织层面,串联式空间结构及开放式边界易造成人群的聚集。空间结构包含放射式、串联式、并联式等.空间边界类型分为围合、半围合、开放。统计结果显示,放射式、串联式空间结构人群主要集中于空间中心或沿道路分布,并联式空间结构人群分布较分散.开放式边界空间人群分布较多,围合式边界人群分布较少。
统计结果显示(图4),放射式与串联式空间结构易造成流线的交叉.从而导致人群的聚集。目前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边界多为开放式边界.开放式边界空间易发生聚集并难以控制安全社交距离;围合式边界设计多为刚性边界,视线和行走均会受到阻断进而导致场地内流线混乱从而发生人群非自觉性聚集。
3.2.3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层面,功能类型及数量的增多有益于提升空间活力度。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主要以运动与休憩为主(运动占比91%.休憩占比67%),在户外公共空间活动频率较局(一'天一'次及以上占比29%,2-3天一*次占比41%,),停留时间相对较长(10-30min占比62%,30min-lh占比24%)。
空间中功能类型与人群使用频率有关.即功能类型与数量越多,人群使用频率越高,有利于提升空间活力度。空间中各功能区数量与人群聚集程度有关,即同一功能类型的区域越少.越容造成人群聚集。
3.2.4道路系统
在道路系统层面,串联式道路系统易造成人群聚集,且校园内主要道路宽度较窄,无法满足安全社交距离(图5)。统计结果显示,串联式交通组织易造成人流穿越主要空间,影响其使用;同时易形成单向流线或尽端式道路,从而造成流线重合、人群无意识聚集。校园内主要步行路径宽度尚未考虑安全社交距离>1.〇m的需求,场地内交通压力较大,易造成人群行走受阻、无意识聚集。
3.2.5景观设施
在景观设施层面,校园户外公共空间中设施类型单一,绿化多以面状为主(图6)。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设施之间缺少一定的联系造成部分户外公共空间消极待用;设施数量及分配不合理-
活力度高的场地存在设施不足的问题,活力度低的场地存在大量设施闲置的现象;校园户外公共空间景观及绿化占比较大,但景观与人群行为间缺少整体性考虑.场地内景观节点较少,无用的绿地较多,导致人群在有限的景观节点处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