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分析
根据表1所划分的文化景观意象感知描述体系,对25个主题内的特征词进行感知维度归属判断,分别计算每个主题内一、二级感知维度特征词的累积概率值。若某维度的特征词累积概率值大小同时满足:
1)高于其所在主题中所有同级别维度的特征词累积概率值均值(维度间均值);
2)高于该维度在全部25个主题中的特征词累积概率值均值(维度内均值),则该维度可判定为所在主题的一级或二级主导感知维度。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主题的内容进行归类和比较,完成对扬州运河城市文化景观意象感知情况的归纳与提取。
1)高于其所在主题中所有同级别维度的特征词累积概率值均值(维度间均值);
2)高于该维度在全部25个主题中的特征词累积概率值均值(维度内均值),则该维度可判定为所在主题的一级或二级主导感知维度。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主题的内容进行归类和比较,完成对扬州运河城市文化景观意象感知情况的归纳与提取。
3.1一级感知维度的主题分布情况及感知意象特点
根据每个特征词所属的感知特征维度类别,计算对应维度下的高频特征词累积概率值,由此将25个主题划分为单维度主导型、双维度主导型和维度不明显型3类(表3),并对前2类进行阐述。
3.1.1单维度主导型主题的感知意象特征
单维度主导型主题共计9个。从结果可知,扬州运河文化景观的感知意象主题以“环境与景观”维度为主导,相关主题共计4个;“游览与体验”和“出行与时间”维度各有2个相关主题,“地域与空间”维度有1个相关主题。
根据统计结果,“环境与景观”维度主导型主题以主题9、14、16和18为代表,反映了扬州运河的4类核心环境与景观要素所构成的感知意象框架:1)以宝塔、雕花、阁、亭、殿和寺为代表的运河沿岸的各类传统人文建筑;
2)以湖、河、湾和桥为代表的各类运河自然水景;
3)以何园、个园、瘦西湖、假山、回廊和片石为标志要素的古典园林空间及园林要素;
4)以琼花、山茱萸、水杉和竹为代表的扬州地域特色植物景观。
2)以湖、河、湾和桥为代表的各类运河自然水景;
3)以何园、个园、瘦西湖、假山、回廊和片石为标志要素的古典园林空间及园林要素;
4)以琼花、山茱萸、水杉和竹为代表的扬州地域特色植物景观。
3.1.2双维度主导型主题的感知意象特征
双维度主导型主题共计8个。此类主题主要反映不同一级感知维度之间的关联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意象感知内容的可解释性。主题4、8、11、15和21为“环境与景观”“地域与空间”维度主导型,此类主题既体现出扬州运河文化景观的区域影响力,也体现出公众对于不同区位文化景观风貌的感知情况。
例如,主题4中以“南京”“秦淮河”“玄武湖”为代表的高频特征词,表现了公众将扬州运河水景与周边城市知名景点所做的对比;主题8中的“高邮”“镇国寺”“廖家沟”,主题11中“江都”“邵伯”“斗野园”“邵伯湖”“铁牛”“船闸”等高频特征词,则展现出扬州市域不同范围内的运河特色文化景观。主题1、5和25是“游览与体验”“出行与时间”维度主导型,体现出公众在游览扬州运河途中的行程感受。
如主题1中的“晚上”“说”“逛”“小时”“不错”“特别”等词表达出公众夜游扬州的心理体验;主题25中的“酒店”“餐厅”“品尝”“美食”“喜欢”“适合”等词则表达了对扬州当地住宿及餐饮服务的感受。
例如,主题4中以“南京”“秦淮河”“玄武湖”为代表的高频特征词,表现了公众将扬州运河水景与周边城市知名景点所做的对比;主题8中的“高邮”“镇国寺”“廖家沟”,主题11中“江都”“邵伯”“斗野园”“邵伯湖”“铁牛”“船闸”等高频特征词,则展现出扬州市域不同范围内的运河特色文化景观。主题1、5和25是“游览与体验”“出行与时间”维度主导型,体现出公众在游览扬州运河途中的行程感受。
如主题1中的“晚上”“说”“逛”“小时”“不错”“特别”等词表达出公众夜游扬州的心理体验;主题25中的“酒店”“餐厅”“品尝”“美食”“喜欢”“适合”等词则表达了对扬州当地住宿及餐饮服务的感受。
3.2二级感知维度的主题分布情况及感知意象特点
延续前文所述计算方法与主导维度划分标准,将25个主题在二级感知维度层面进一步划分为单维度主导型、双维度主导型、多维度主导型和主导维度不明显型4类(图4)。以下对前3种类型的主题内容特征展开解读。
3.2.1单维度主导型主题的感知意象特征
单维度主导型主题共计5个。其中主题2和14为人文景观维度主导型主题,突出表现了运河沿线的不同历史人文风貌,从而细化了一级感知维度下公众对于扬州运河人文风光的体验。如“博物馆”“园林”“建筑”“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词共同出现于主题2中,一定程度表现了公众对扬州运河沿岸不同景观要素所具有的独特人文气息的认可。
主题14中与扬州本地历史人物和历史园林相关的词语,如“黄至筠”“盐商”“宅第”“故居”“个园”“朱自清”等,则是公众在旅途中对所感知历史文化信息的具象体现。
主题9则延续其在一级感知维度层面的主导特征,在二级感知维度突出表现为公众对运河自然风光的感知,通过“湾”“河口”“河边”“潭”“绿苔”“山”等词展现出形式多变且丰富的运河水景景致。
主题3和主题20分别从服务设施和行程安排2个维度,展现出公众在运河游览过程中所体验的不同服务设施以及出行经历。如主题3中的“格林豪泰”“酒店”“小卖部”“饭店”等词,体现的是对扬州当地住宿和饮食条件的感知;主题20中的“高速”“火车站”“公交”“高铁”“直达”“终点”等词,则是对公众交通体验的描述。
主题14中与扬州本地历史人物和历史园林相关的词语,如“黄至筠”“盐商”“宅第”“故居”“个园”“朱自清”等,则是公众在旅途中对所感知历史文化信息的具象体现。
主题9则延续其在一级感知维度层面的主导特征,在二级感知维度突出表现为公众对运河自然风光的感知,通过“湾”“河口”“河边”“潭”“绿苔”“山”等词展现出形式多变且丰富的运河水景景致。
主题3和主题20分别从服务设施和行程安排2个维度,展现出公众在运河游览过程中所体验的不同服务设施以及出行经历。如主题3中的“格林豪泰”“酒店”“小卖部”“饭店”等词,体现的是对扬州当地住宿和饮食条件的感知;主题20中的“高速”“火车站”“公交”“高铁”“直达”“终点”等词,则是对公众交通体验的描述。
3.2.2双维度主导型主题的感知意象特征
双维度主导型主题共计5个。其中,主题4和主题11均为“周边地域”“人文景观”双维度主导型,借助“金陵”“中山陵”“夫子庙”“淮安”“甘棠”“通扬运河”等词,集中描画了扬州的外部空间,这些外部空间与扬州运河形成遗产与旅游资源互补、整合,且位于不同区域范围;主题6则为“周边地域”“城乡空间”双维度主导型,通过“浙江”“鲁”“京津冀”“通州”“小区”“街道”等词突出来访扬州运河人群的客源信息,一定程度体现出运河文化景观对于不同省市人群的吸引力。
主题7是“城乡空间”“自然风光”维度主导型,2个维度中的“大道”“公路”“河”“湖面”“荷花”“月”“岛”等词,结合“骑行”“参观”这类描述公众体验行为方式的词语,侧重描述了公众在特定区域沿路体验扬州运河自然景观的内容。主题24是“人文风光”“特色美食”双维度主导型,其中的“莼菜”“渔火”“船歌”“舞姿”“花港”等一系列词语是公众对品尝江南美食与观赏运河景观直接体验的描述。
主题7是“城乡空间”“自然风光”维度主导型,2个维度中的“大道”“公路”“河”“湖面”“荷花”“月”“岛”等词,结合“骑行”“参观”这类描述公众体验行为方式的词语,侧重描述了公众在特定区域沿路体验扬州运河自然景观的内容。主题24是“人文风光”“特色美食”双维度主导型,其中的“莼菜”“渔火”“船歌”“舞姿”“花港”等一系列词语是公众对品尝江南美食与观赏运河景观直接体验的描述。
3.2.3多维度主导型主题的感知意象特征
多维度主题共计9个。其中,主题8、15、16和21与双维度主导主题中的主题4、11类似,在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2个维度主导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周边地域”和“城乡空间”维度,对扬州运河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的区域影响力进行描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扬州运河的区域影响力。主题1、5、10、25则表现了公众对扬州运河景观游览行程的综合感知。
例如,主题1和主题5都以“体验行为”和“行程安排”维度为主导,并分别与“感知心理”和“特色美食”维度结合,用于描述公众在运河文化景观游览途中的行程体验;其中主题5主要表现公众通过“步行”“打车”等交通方式,在“买”“游览”“游玩”和“住宿”的行程中体验“春茶”“干丝”“炒饭”和“三丁包”等扬州特色美食的经历。此外,主题10和25则是以“体验行为”“感知心理”“特色美食”和“服务设施”维度为主导,对公众在游赏过程中的体验状况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描述。
例如,主题1和主题5都以“体验行为”和“行程安排”维度为主导,并分别与“感知心理”和“特色美食”维度结合,用于描述公众在运河文化景观游览途中的行程体验;其中主题5主要表现公众通过“步行”“打车”等交通方式,在“买”“游览”“游玩”和“住宿”的行程中体验“春茶”“干丝”“炒饭”和“三丁包”等扬州特色美食的经历。此外,主题10和25则是以“体验行为”“感知心理”“特色美食”和“服务设施”维度为主导,对公众在游赏过程中的体验状况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