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日期:2023-02-28 22:31:42     浏览:7    
核心提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坐落于广州市龙眼洞,由孙筱祥先生于1959年规划设计。当年他对正在施工的原方案提出了强烈反对意见,在植物园何去何从的历史时刻挺身而出,引领了当代植物园的发展方向。
 何去何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1959年,333hm2)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坐落于广州市龙眼洞,由孙筱祥先生于1959年规划设计。当年他对正在施工的原方案提出了强烈反对意见,在植物园何去何从的历史时刻挺身而出,引领了当代植物园的发展方向。华南植物园于1961年基本建成,于2022年7月11日正式揭牌成为华南国家植物园。
 
原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研究员黄邦彦先生,曾于1956—1991年在该所任职,是华南植物园创建过程的见证者。他在《华南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回顾》[12]中详述了植物所于1956—1959年召开的3次建园会议,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1956年12月的第一次建园规划会议,由当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教授主持,邀请国内的北京、南京、上海及庐山各地专家,共同商讨如何在这一片荒山秃岭和旱田上,短时间内绘出比较理想的规划图。”
 
“1958年8月召开第二次建园规划会议,仍邀请第一次参加会议的专家。先由广州市园林局工程师提出第一个规划设计图案。当时大家认为该方案缺乏中国园林式布局特色。会议后专门派人去杭州、苏州、南京等地观摩中国式园林设计方法,看到杭州市花港观鱼的布置手法,最受欢迎。经了解该园设计者为北京林学院孙筱祥老师,遂决定请他出来担任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人,另设计一个植物园的方案。”
 
然而,好事多磨。当时孙先生被派往内蒙古包头市,无法赴任。双方均为失之交臂、无缘合作而抱憾。
 
1959年暑假,孙先生带领毕业班的学生到中山大学实习,见到华南植物园正在大规模施工建设。对于当时情景,他笔述道:“当时在华南植物园南大门的地方,设计了一座60公尺高的大楼作为大门,进了大门便是一个80公尺宽、300公尺长的花岗石铺装广场,一直延伸到山边。广场尽头是一个科学馆,东边是一个棕榈园,它的形状好像水彩画的调色盘或水果盘,然后在每个格子里各种一种棕榈属植物。由于我当时不是去正式参观,也无人陪同,所以忍不住脱口而出:‘这哪里是植物园?

简直像个陵园!植物园应该是峰回路转,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不料,这句话惊动了正在指挥施工的郭秘书,他当场把我留住,一起去见张肇骞所长。张所长把原规划设计人请来商量,这位建筑师一来就十分严厉地说:‘广州是中国国际交往的南大门,华南植物园如果没有一个雄伟的门楼,没有一个宽大的广场,那是不够气魄的,是压不住的!’”
 
由于建园理念存在严重分歧,张所长于1959年6月召开第三次建园会议,他邀请了植物分类学家陈封怀先生和中山大学生态学教授张宏达先生等全国著名专家,专门讨论由孙先生提出的规划设计方案。会上大多数专家赞同孙先生的观点:“华南植物园不是代表中国政府的社会活动中心,它是一个要能种植至少5000个种与变种的高等植物基因库。”
 
这次会议确立了新的建园方向,会后孙先生被留在广州,担任华南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师。他于1959年8月完成全园总体规划和大部分分区设计,包括展览温室、大花乔木区、经济植物展览区、棕榈区、孑遗植物区、蒲岗地方植物复苏区等。1960年5月,孙筱祥先生亲赴广州指导华南植物园的筹备建设工作。
 
1984年3月,经林业部和国家科委批准,孙先生作为首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者,昂然登上IFLA的国际讲坛。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隔绝,国际风景园林界误认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处于极端落后状态,乏善可陈,同时普遍认为东方古典园林起源于日本。孙先生在于香港召开的IFLA第3届东方(亚太)地区大会上所作的题为《人造环境必须充满大自然的生趣——中国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传统》的特邀英语报告和激情答辩,彻底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园林的长期偏见[13]。



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孙先生坚定地在国际上提出:“东方古典园林,无论任何分支,均起源于中国!”当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大会主办机构香港风景园林协会(TheHongKongLandscapeGroup,HKLG)是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LandscapeInstitute,LI)的分会,主要负责人均为英籍和澳大利亚籍学者。孙先生在以英籍报告人居多、美籍参会者众多的大会上,作了让世界同行耳目一新的精彩演讲,同时展现出了一位杰出中国学者的胆略、学识、才华与风采。

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会后,代表们赴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和广州参观,参观地包括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和华南植物园。这是代表们在孙先生的演讲中观看了其作品的幻灯片之后,首次身临其境,并为之惊叹(图12、13)!
 
现在的人们可曾知道,早在1984年,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和华南植物园等当代的杰出公园和植物园就已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世界的瞩目和学术界的惊叹,为祖国、人民和中国风景园林事业赢得了持续至今的荣誉。当年IFLA大会组委会负责人RobertCooper在参观华南植物园后撰文,生动地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作者译:“华南植物园位于广州的东北边缘,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分支。它于1958年创建在300hm2的荒地上,是中国最大的植物园。这里的植物专类园包括棕榈区、竹类区、松柏区、观赏乔木区、经济植物区、荫棚区、展览温室和孑遗植物区,植物园的种子交换部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种子和技术数据的交换关系。

植物园里一群又一群欢乐的学生流连忘返,是对这里如画的风景、美丽的湖泊和使人心旷神怡的氛围的最佳证明。棕榈区里的品种之丰富,植物生长之健壮最令人惊叹,以至于我们代表中的一位‘棕榈植物狂热爱好者’,因为总是要钻到棕榈区深处的繁茂枝叶下去探寻新奇品种,而多次被我们拉了出来。”)

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鉴于孙先生的报告及其作品参观在国际上所引发的高度关注和一系列强烈反响,IFLA大会组委会委托HKLG主席IanLyne给孙先生发来感谢贺信,并抄送教育部和林业部(图14)。

 
 
从此,孙先生及其作品蜚声海外,开启了他将中国风景园林推向世界领先地位的“破冰之旅”。然而,作为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的先驱和开拓者,孙先生的历史贡献在国内却长期鲜为人知。1998年,华南植物园主任林有润先生在了解到孙先生对植物园的创建功勋后致信给他,望将孙先生作为建园元勋,载入华南植物园史册(图15)。

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002年,华南植物园在孙先生于1959年所做的总体规划和已建成景区的基础上做出控制性规划,并聘请孙先生提出书面评审和指导意见(图16)。孙先生曾于1991、1996、2002、2003和2011年应邀到华南植物园考察指导,为植物园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孙筱祥先生是花港观鱼、杭州植物园、仙湖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华南植物园、美国爱达荷植物园中国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海南金牛岭公园、厦门植物园等杰出园林作品的缔造者。孙筱祥教授曾为华南植物园设计了杰出园林作品,同时一直关心和支持华南植物园各项事业的发展,他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
 
标签: 植物园
>更多关于植物园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