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变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变研究

日期:2023-02-27 19:07:44     浏览:0    
核心提示:徽州园林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实体遗存空间的关注,聚焦于村落、水口、书院、建筑X57,以及徽商“与有力焉”[6]的扬州园亭等,而对历史上徽州境内的私家园林少有专类系统的论述。得益于徽州大霸志、族谱、文人文集的留存,一座座园林被文字、
摘   要:聚焦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结合方志与文集,以时间为线索,对各阶段园林的数量与分布、园主身份与造园审美进行细致梳理和阐述,以揭示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
 
基于此,共检索获得90座明清私家园林,将其归于4个发展阶段:永乐至正德年间的整装待发、嘉靖至明末的成熟鼎盛、明季清初的顿挫沉寂、清道光前的复兴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点流变特征:园林分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空同步性,儒、贾并重的园主身份和以村居为主流的园林类型。
 
近年来,随着园林史研究方法的更新和新材料的发掘,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焦点从实体园林转向园画[1-2]、园记[3-4]、园诗等“纸上园林”。通过对文字、绘画的解读和利用,以实现对已经消失的园林的复原或重建,从而丰富和充盈对古代园林的认识。徽州私家园林是这一类园林的典型样本,因实体遗存的缺失而长期处于被忽视和认识模糊的状态。
 
    古徽州山水奇会,是历史上“世不中兵革”的“世外桃源”。自秦汉设县以来,经历了3次人口迁移,宋室南渡的邀天之幸;后在盐法改革的重要机遇下,因其绝佳的水运交通优势,从地偏人稀之地转而成为经济、文化要地,成就了区域的发展,孕育了独特的徽韵流风,并催生了独具徽州特色的园林文化。
    
    这其中,明清尤其是16-19世纪是徽州园林发展最为兴盛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徽商兴起兴盛,并与宗族、科举构成支撑徽州社会发展的共生链,带来徽州经济、文化、社会的渐次繁荣。致富后的徽人纷纷返乡修建宅第、园亭,并致力于村居环境的整体建设,一时间徽州私家园林遍地开花,造就了“鳞次万家、名园荟萃”的村居胜境。
    
    然而关于徽州园林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实体遗存空间的关注,聚焦于村落、水口、书院、建筑X57,以及徽商“与有力焉”[6]的扬州园亭等,而对历史上徽州境内的私家园林少有专类系统的论述。得益于徽州大霸志、族谱、文人文集的留存,一座座园林被文字、图画记载传承。但诸多文献至今少有研究涉及,本文旨在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揭开灿若繁花的明清徽叫私家园林画卷。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文献综合一一园林名录检索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的方去,聚焦明清徽叫府府志、六县县志、部分村志、族谱及相关文人文集,通过关键字检索,获取园林名录。其中,地方志大多官修,内容较为权威、真实;在编撰体例上,分类明确,便于有针对性地展开检索;其缺点也同样明显,即园林并非重点内容,记载较为简略。文集类是与园林直接相关的类型。文集作者或为园主,或为园林使用者,对园林营建过程、园景、游观体验等知之甚多,其所撰记、诗、传等文字很好地补充了方志己载的缺失。

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变研究
 
    
    最后一类是家族谱传,古徽州宗族发展繁荣,十分重视族谱的多编,因止七古徽州不仅编撰有大颤例完善、内容丰富的族谱,还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村图、人物传记、艺文等与园林直接相关的图文记载。同时在“三世不修谱,则为不孝”的观念影响下,族谱编修具有一定连续性,对造园主及其家世背景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卿斗支撑。基于此,本文搭建了以方志为基础,诗文集、族谱为补充的园林名录检索框架(图1)。
    
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变研究
 
    首先,以  “园、亭、堂、轩、楼、阁、圃、别墅、别业、山房、草堂”1等为关键词检索方志33本,共获得明清园林65座。在此基础上从已检索出园林的园主、园诗、园记、园画等信息中拓展检索范围,如为曲水园撰记的汪道昆,其所撰的《太函集》共包含徽州园林园记数十篇,其中数座园林还涉及李维祯、吴文奎等晚明文人及文集,一并纳入检索。经此拓扑关系,搭建起整个明清徽州私家园林名录考据的网络框架。

最终,共检索获得私家园林90座,园记文献55篇(裘1),园画若干(图2),作为流变研究的基础。由于篇幅限制,故在此仅呈现分析结论。
    
    1.2分要素的园记信息整合  
    
     在园林名录检索的基础上,对园记文献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分析,所编词汇包括园主身份、造园背景(时间)、园林选址、园景规模、造园要素等方面,通过各相关方面的词频统计与比较,得出明清徽州私家园林营建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并以此构建研究资料库。
     
     1.2.1  园记文献的分类

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变研究
     
     对于园记文献的整理首先是类型的划分。在徽州地区,园记的书写不皆以写景为主,以《曲水园记》《四望楼记》为例,两者皆由晚明文儒汪道昆所写,但前者重在写景,后者则重在楼居所带来的体验和感悟,以此突显园主品行。两者相较,不难发现,有无具体的园景命名是区分侧重的关键,后者对园景的描述往往概之以笼统的“辟地为园,引水为池,甃石为堤,環植名葩,异卉蔚然,有山林奇趣”[7]。根据这一特征,将园记划分为2类:以景重和以人重(表1)。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重人者对园景描述简略,但却也反映出徽州私家造园与园主自我形象塑造的关联,亦是园林的特征之一。
     
     1.2.2  分要素的信息拆分与整合

基于园记文献的明清徽州私家园林流变研究
     
     园记的类型划分除了作为园记书写的特征研究外,也作为园林物质空间营造研究的基础。由于以人重的园记中对园景的描述较为笼统,故在园林要素信息的拆分与整合中以“以景重”的33篇园记为主,共涉及园林25座,对其信息编码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标签: 徽州私家园林
>更多关于徽州私家园林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