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龙华区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以深圳龙华区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

日期:2023-02-24 13:18:36     浏览:10    
核心提示:龙华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总面积175.6km2,下辖56个社区(图1)。该区是深圳高度建成区之一,2021年人口密度高达 15 957人/km2。区域呈“外山围中城”的景观格局,工业化阶段的粗放发展割裂了城市与自然环境。
摘    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公园绿地资源供需失调、绿地配置不公平的情况日益突出。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从“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维度构建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空间匹配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框架,并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以社区为研究尺度,探究弱势群体的绿地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
 
1)从供需耦合协调视角能够更为精准地对城市公园绿地配置的公平性进行测度,并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
 
 2)龙华区中部的公园绿地供给滞后,大部分区域处于供需失调状态;
 
3)群体间绿地资源分配差异明显,老年群体和儿童群体的绿地供给滞后情况在南部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精细化评价的参考,有助于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及高质量协调发展。
 
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伴随着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和人口聚集,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核心城市群中,人口密度超过15 000人/km2的高密度城市占据大半[1],致使社会资源供不应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化,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需要和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关系[2]。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不仅能改善空气质量,还是人们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3],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城市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意义进一步凸显[4]。
 
然而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社会供需失调制约着居民享有绿地资源的公平性[5],进一步损害了弱势群体的权益。在城市存量规划的背景下,传统的从单一地域均等角度出发的公园绿地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精准调控的需求。研究城市绿地的供需关系,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并向特定的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有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城市可持续发展[6]。
 
国外对绿地的公平性研究较早,起源于美国的“环境公平”运动[7]。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不同种族、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因素与绿地配置的空间公平方面[8-10]。近年来,国内对公园绿地公平性的相关研究呈快速上升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逐步形成了地域均等、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的研究发展阶段[3,11-12]。 地域均等研究产生于城市增量发展时代,以绿地面积和数量的均等分配为核心目标[13],通过制定相关绿地指标实现[14-15];城市进入存量发展后,绿地公平性的研究将人均绿地面积、可达性等纳入评价体系,强调绿地的可接近程度和使用效率,以实现空间公平[16]。
 
社会公平研究更注重居民享受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平性,衡量主体从绿地转换为人[17]。现阶段的研究则主要在空间公平的基础上,探讨绿地供给和城市需求2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绿地供给方面,牛爽等利用绿地服务覆盖率和绿地游憩机会指数来测度绿地配置[12];刘艳艳等则从数量、质量和可达性三方面构建绿地供给评价体系[18]。城市需求方面,常用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建筑密度、生态用地比重和房价等[19-20]。
 
耦合协调模型作为衡量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工具,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系统之间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协调水平,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需求[21-22]、生境质量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22-25]、城市化与水资源[26-27]、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效益[28]等系统之间的关系,但在绿地公平领域内的研究应用还较少。
 
此外,现阶段大多数绿地公平性研究都是从城区、街道尺度展开[4,29-30],社区间的差异无法体现。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已逐步进入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精细化调控阶段,在精细治理的导向下,细化研究单元、关注不同群体的分配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既有研究多从地域均等、空间公平等维度进行研究,缺乏对社会公平正义维度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在高密度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以深圳市龙华区为研究对象,以社区为研究尺度,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维度的研究体系,研究公园绿地的供给与高密度城市发展需求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并关注绿地资源在不同弱势群体之间的群体分配差异和供需耦合协调情况,评价绿地资源空间配置公平性,以期解决传统研究尺度和评价体系无法满足精细化城市管理需求的问题,为城市绿地系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数据
 
1.1  研究对象

以深圳龙华区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
 
龙华区位于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总面积175.6km2,下辖56个社区(图1)。该区是深圳高度建成区之一,2021年人口密度高达 15 957人/km2。区域呈“外山围中城”的景观格局,工业化阶段的粗放发展割裂了城市与自然环境。龙华区在城区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城市绿地资源匮乏,空间分异特征明显。选择龙华区作为高密度城区的典型研究样本,以社区为精细化研究单元,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评价高密度城区绿地公平性的现状和问题,对其他高密度城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公园数据根据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的《2021年深圳市公园绿地名录》得到2021年龙华区的公园绿地共173个,面积共1 745.76hm2。依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  85—2017)和《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结合龙华区实际情况,将区域内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口袋公园和自然公园5类(表1)。

以深圳龙华区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

交通路网数据借助Open Street Map下载,公园入口和建筑密度数据爬取自百度地图。运用Arc GIS将数据矢量化,建立空间数据库,投影坐标系均为WGS_1984_UTM_Zone_49N。人口数据由龙华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提供,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校核以提高精确性。
 
2  研究框架与方法
 
2.1  研究框架

 
 
为了更好地探究城市绿地公平性,提出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的高密度城市绿地公平性研究框架(图2)。该框架分为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层次。空间公平关注各个地域之间的绿地供给和高密度城市需求差异,绿地供给从数量配置和空间布局角度出发,选择4个指标进行评价;高密度城市需求水平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街区、交通组织4个角度出发,选择8个指数进行评价[31]。

社会公平注重绿地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空间匹配”与“协调发展”状态。社会正义则强调绿地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对4类人群的绿地使用公平性进行测度,并选择公平度低的2类弱势群体进行供需耦合协调分析。
 
2.2  熵值法
 
熵值法以离散程度为基础原理,能够客观地测度某个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权重[32]。通过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进而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权(Wj)来表明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最终得到第i个社区在多项指标下的综合评分(Zi),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以深圳龙华区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研究
 
通过熵值法,计算研究区公园绿地综合供给指数和高密度城市综合需求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如表2所示。
 
2.3  耦合协调与匹配
 
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耦合状况及二者所处的发展层次,是研究区域整体均衡发展程度的有效评价工具[33]。依据耦合协调度,划分研究区协调发展类型,公式如下:
 
式中,C为耦合度;Ui为综合供给、综合需求系统的评价指数,二者分布区间均为[0,1];T为供需综合评价指数; 为各子系统的权重,由于绿地供给与城市需求同等重要,故取 = =0.5; D表示耦合协调度,取值范围[0,1]。
 
式中,x为z-score标准化后的综合供给量或综合需求量;xi为第i个社区的供给或需求值;为全区平均值;s为全区标准差。
 
2.4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能测算绿地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公平程度[14]。根据龙华区实际情况,选择儿童、老年人、务工人群3类弱势群体,并辅以常住人口群体进行对比分析。以人口累计百分比作为横轴,以绿地综合供给水平百分比作为纵轴。

横纵坐标比例等于1的线段为绝对平均曲线,表明各类群体所拥有的绿地资源服务处于绝对平等状态。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越接近、所围成的面积越小,表明绿地资源分配越公平。同时利用基尼系数将分配公平程度进行量化,基尼系数越大,表明绿地资源在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平等程度越严重。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