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作为公园与遗产植入公园
1950年2月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拟定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其主要思想是将新的行政中心区设置在西城郊,完整地保存旧城,从而“新旧两全”。学者们关注“梁陈方案”的历史渊薮、规划思想及其未能实施的原因、与发展现状的关系等[38-42],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该方案还表达了基于遗产保护的2种“公园”理念。
一方面,完整保存的北京旧城整体被视为公园,即“遗产作为公园”的理念。“这个城,……占据极大面积(由中华门到地安门,长达3.20公里的中轴线上,为一整体的宫廷部署。现在已是人民的公园,人民的博物馆,也是整个的保存着)”[43]66。且“为北京文物的单面着想,它的环境布局极为可贵,不应该稍受伤毁。现在事实上已是博物院、公园、庆典中心、……[43]71”在此,“公园”的大众游赏、娱乐功能不言而喻,却在总体上对应文物遗产——遗产即公园,公园即遗产。
同样的,环绕旧城的“城墙上面是极好的人民公园,是可以散步、乘凉、读书、阅报、眺望远景的地方(这并且是中国传统的习惯)”[43]73。同年4月,梁思成在《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城墙与护城河之间可以做成“绿带”公园,城墙之上可畅观远景,还可植草种花、安置园椅,城楼角楼还可以辟为陈列馆、阅览室、茶点铺,“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44],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不仅服务大众游憩,纳入自然风景感知,且与文物遗产合二为一,也将成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触媒(图6)。这一构想与20世纪90年代末纽约高线公园的设计理念或有类同之处,亦不难见出梁思成的这种“公园”理念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梁陈方案”在后附“说明八”中谈到文物建筑保护及其环境的“苏联经验”:“在最优秀的历史文物建筑四周,将留出空地,做成花园为衬托,以便观赏这些文物建筑;”相应的,“我们也必须选出历代最优美的许多建筑单位,把它们的周围留出空地,植树铺草,使成为许多市内的人民公园”[43]81。此即“遗产植入公园”的做法,是将“公园”作为遗产保护之容器的理念,“公园”成为凸显文物遗产的环境衬托。
1961年底广西容县真武阁的调研测绘成为实践“遗产植入公园”理念的一个契机——真武阁及其东、西、北三面大约不到2hm2的场地被一并计划为容县人民公园(图7)。对此,梁思成提出“‘公园’一般有2个要求或概念:一是绿化,二是有些可供文体活动的场所”[46]411。前者是近现代化背景下、风景园林营造活动的基础工作及其成果,隐含了作为环境衬托的角色[47];后者则是大众娱乐之“公园”功能的必要缺省值。
具体而言,为方便对于真武阁的瞻览,基于场地西侧树木较多、东面较少的现状,梁思成认为东面不必补植,甚至建议新植幼树移植他处,“以免长成后将台阁遮掩”;对于东侧五角形几何图案的场地,可布置不规则灌丛、曲径使其“自然”,而“这里正是瞻览真武阁全貌的最好的地方”[46]412。于是,真武阁作为遗产,成为公园空间构图的视觉中心,是“人人得以观赏的精神食粮”[25],却削减了园林营造与游观应有的综合体验。这种着重建筑与视觉的“公园”理念成为“苏联经验”影响下的一种现代建构。
梁思成将“遗产”与“公园”二者相关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代条件使然,成为其“公园”理念的又一特点。20世纪50年代之后,梁思成的诸多建筑与规划著述屡见“人民”字眼④,这种对于公共性的观察是“遗产作为公园”的思想基础;受“苏联经验”影响,公园成为文物遗产保护的一种环境配置,此即“遗产植入公园”理念的来源。
5结语
梁思成的“公园”理念主要受到西方及苏联的影响,同时结合本土的自然与文化条件,其内容具有多维度与丰富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不同内容。
1)西方的公园(publicpark)概念及其“大众”意涵是其核心,是“梁张方案”公园系统规划的主体,也促进了“梁陈方案”中“遗产作为公园”的观点。
2)与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密切相关。“梁张方案”参照《首都计划》中的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经验,所体现的“公园”理念指向一种“公地”内涵,却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公园”概念近似,进而影响到他对中国古代造园的研究;其对于“公园”自然属性的认知源于“有机性疏散”学说,与奥姆斯特德为缓解工业革命所遭致的城市环境问题,而在纽约中央公园及美国城市公园系统规划中强调“自然”的美学与生态功能殊途同归。
3)其认知拥有城市视野与历史眼光,并将对于城市遗产保护的关切注入“公园”认知,而“遗产”与“公园”两者关系在不同城市空间尺度下的转换,与如今“城市园林”“园林城市”,以及“城市公园”“公园城市”的理念和实践形成颇具意味的呼应。
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初创而言,梁思成对于“公园”营建“需要专才”的认识,赋予“造园”以独立的学科地位,而区别于“建筑”等学科,这正是“造园组”随后得以确立,并成功办学的认知及学理基础,其“公园”理念所反映的学科属性、实践范畴、行业价值等,亦是如今学科进一步成长、拓展的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