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硬核化、体系化、时代化和中国化
直面严峻的挑战,努力在巨大的机遇中转危为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要从学科发展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完成硬核化、体系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的任务,开创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未来。
根据教育部学科和专业分类发展的政策导向,学科偏重于知识体系的建设,专业学位专注于实践应用。因此关于学科专业的未来,分述如下。
4.1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未来
风景园林学科的未来包括两大任务:传承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知识体系。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国学者计成总结提炼2000多年中国园林实践的智慧和技术,完成了世界园林学最早的学术著作之一《园冶》。1929年英国著名学者威尔逊出版《中国——园林之母》(ChinaMotherofGardens)的学术著作,将中国园林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是屈指可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原创学科,是“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杰出例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风景园林学科的第一重任务是传承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之一,联合国目前也将“人与自然和谐”(LivingHarmonywithNature)列为2050年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
风景园林学具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知识体系的独特思想基础、长期实践积累和巨大发展潜力。中国独树一帜的“人与天调”“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在数千年农业文明中,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范例,它们都是在山水格局内定位与发展人居环境和人工设施的典范。因此在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创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知识体系。
中国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是屈指可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原创学科,是“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杰出例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风景园林学科的第一重任务是传承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之一,联合国目前也将“人与自然和谐”(LivingHarmonywithNature)列为2050年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
风景园林学具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知识体系的独特思想基础、长期实践积累和巨大发展潜力。中国独树一帜的“人与天调”“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在数千年农业文明中,催生了数不胜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范例,它们都是在山水格局内定位与发展人居环境和人工设施的典范。因此在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创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知识体系。
4.2风景园林专业博硕士的未来在哪里?
如果说风景园林学科的未来在于学术传承和知识创新,那么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和硕士的未来就在于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更好地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我们也许可以用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形容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这一次的调整:如果说一级学科像是一辆气派的、在平坦街道上行驶的轿车,那么专业博士就是一辆朴实的、在泥泞坎坷道路上行驶的工作用车。如果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学位通过这次换道发展,完成从软到硬、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美容师到中西医师的华丽转身,那么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学位有可能最终成为一辆装备精良、功能强大的越野车。
4.3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硬核化、体系化、时代化和中国化
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突破困境的方向是硬核化、体系化、时代化和中国化。风景园林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工程与人文的叠加。但是自古典造园时期以来,就形成了重人文、轻工程的传统。
在新时代,风景园林应该主动完成科学的洗礼,加强学科专业中的科学和技术含量,铸造真正能熔科学与艺术、工程与人文为一炉的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硬核。这是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突破困境的第1项任务——硬核化。以这个硬核为基础,厘清不同尺度风景园林研究和实践对象之间的关系,构筑内在结构清晰的风景园林知识和实践体系,这是风景园林突破困境的第2项任务——体系化。
在硬核化和体系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守正,更要针对当代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创新,完成风景园林从农耕文明到生态文明的知识迭代,这是风景园林突破困境的第3项任务——时代化。硬核化、体系化、时代化都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紧紧围绕当代中国问题形成当代中国风景园林自己的道、德、理、术、用、制、象、意[2]。中国化,即是风景园林突破困境的第4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