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和对策建议
4.1 结论
1)广州中心城区空中花园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
数量上,2020年广州中心城区空中花园的总数和单位面积个数分别为718个、 14.49个/km2,远小于中国香港2011年的2 827个、24.88个/km2,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布上,虽然与地块形态匹配较合理,但在不同类型、不同高度的建筑间发展并不均衡。尽管高层高密度地块的空中花园数量高于低层高密度和低密度地块,但屋顶平均绿比值与中国香港类似,大部分花园的绿比值都低于50%。
按建筑类型来看,教育建筑屋顶绿比值最高,且花园发展较均衡;而居住和办公建筑屋顶绿比值低且发展不均衡。按建筑层数来看,低层建筑屋顶绿比值最高,且花园发展较均衡;而高层建筑屋顶绿比值低且发展不均衡。总体上,广州中心城区屋顶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并发展成为空中花园。
数量上,2020年广州中心城区空中花园的总数和单位面积个数分别为718个、 14.49个/km2,远小于中国香港2011年的2 827个、24.88个/km2,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布上,虽然与地块形态匹配较合理,但在不同类型、不同高度的建筑间发展并不均衡。尽管高层高密度地块的空中花园数量高于低层高密度和低密度地块,但屋顶平均绿比值与中国香港类似,大部分花园的绿比值都低于50%。
按建筑类型来看,教育建筑屋顶绿比值最高,且花园发展较均衡;而居住和办公建筑屋顶绿比值低且发展不均衡。按建筑层数来看,低层建筑屋顶绿比值最高,且花园发展较均衡;而高层建筑屋顶绿比值低且发展不均衡。总体上,广州中心城区屋顶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并发展成为空中花园。
2)空中花园的供需存在一定的错配。
首先,空中花园的分布受地面互补度的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与地面绿地供给的错配,即地面绿地供给充足的地块空中花园数量也多,地面绿地供给不足的地块空中花园数量反而更少,空中花园弥补地面绿地不足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空中花园的分布受地面互补度的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与地面绿地供给的错配,即地面绿地供给充足的地块空中花园数量也多,地面绿地供给不足的地块空中花园数量反而更少,空中花园弥补地面绿地不足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其次,空中花园的分布与综合需求度的显著负向影响说明与潜在人口需求的错配,可能因为人们的日常使用习惯及空中花园存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还是集中在地面绿地而非空中花园,造成综合需求度越高的地块,空中花园数量越少。
第三,空中花园的分布显著受制于技术难度,技术挑战主要为高层植物设施暴露易受台风破坏、老旧建筑楼面荷载不足,以及植被养护成本高等,造成楼层越高,空中花园越少;而高楼层可达地面绿地的机会更少,更需要空中花园的就近补充。
4.2 对策建议
1)针对空中花园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根据《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穗办〔2021〕11号)》 提出的“均衡绿地分布要求,积极推动新增公园绿地优先向绿地服务水平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布局”,以及《广州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提出的“第五立面”计划,
一是对城市更新微改造地区,借鉴英国伦敦国王十字区商业改善区模式(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将增加商业和公益性空中花园与开放地面附属绿地和空中花园相结合,成片连片提升以获得改造的利益平衡;
二是对城市更新全面改造地区或新建地区,借鉴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私有空间公共化(POPS)的容积率奖励模式,对免费提供空中花园的开发商按照一定比例奖励建筑面积,采用街区一体化设计、多首层设计、垂直城市设计等手法,增加立体开放空间和立体交通的数量及其连通性;三是对地面绿地特别紧缺的单体建筑、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商业建筑或公共建筑的屋顶进行花园化改造并向公众开放,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绿地分布均衡性。
根据《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穗办〔2021〕11号)》 提出的“均衡绿地分布要求,积极推动新增公园绿地优先向绿地服务水平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布局”,以及《广州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提出的“第五立面”计划,
一是对城市更新微改造地区,借鉴英国伦敦国王十字区商业改善区模式(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将增加商业和公益性空中花园与开放地面附属绿地和空中花园相结合,成片连片提升以获得改造的利益平衡;
二是对城市更新全面改造地区或新建地区,借鉴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私有空间公共化(POPS)的容积率奖励模式,对免费提供空中花园的开发商按照一定比例奖励建筑面积,采用街区一体化设计、多首层设计、垂直城市设计等手法,增加立体开放空间和立体交通的数量及其连通性;三是对地面绿地特别紧缺的单体建筑、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商业建筑或公共建筑的屋顶进行花园化改造并向公众开放,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绿地分布均衡性。
2)针对空中花园供需错配的问题。
一是规划理念方法上,将绿色空间供需匹配识别的视角由传统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将供给方的所有绿地类型(地面绿地、空中花园、空中连廊)、需求方的人群类型(不同高度、不同功能建筑内的人群),以及联系空间与人群的立体交通方式(平面交通、垂直交通)等纳入供需匹配识别分析,以提高空中花园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使高密度城市在地面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向立体空间要绿”,使空中花园补充地面绿地不足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设计管理上,借鉴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私有空间公共化的做法,通过出台地面-空中花园互补共享激励政策和设计指引等,统一规定基本设计要求、制定空中花园标识系统、根据建筑类型和出资主体确定公共开放程度、设置公共方便可达路线及多元使用功能,以提高可识别性、可达性和可进入性,增强居民使用的便捷性并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使用需求,从需求层面提高空中花园的使用率和匹配程度(图9);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制定严格的屋顶绿化技术标准规范和施工单位认证体系,着力破除空中花园建设的技术障碍。
一是规划理念方法上,将绿色空间供需匹配识别的视角由传统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将供给方的所有绿地类型(地面绿地、空中花园、空中连廊)、需求方的人群类型(不同高度、不同功能建筑内的人群),以及联系空间与人群的立体交通方式(平面交通、垂直交通)等纳入供需匹配识别分析,以提高空中花园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使高密度城市在地面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向立体空间要绿”,使空中花园补充地面绿地不足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设计管理上,借鉴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私有空间公共化的做法,通过出台地面-空中花园互补共享激励政策和设计指引等,统一规定基本设计要求、制定空中花园标识系统、根据建筑类型和出资主体确定公共开放程度、设置公共方便可达路线及多元使用功能,以提高可识别性、可达性和可进入性,增强居民使用的便捷性并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使用需求,从需求层面提高空中花园的使用率和匹配程度(图9);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制定严格的屋顶绿化技术标准规范和施工单位认证体系,着力破除空中花园建设的技术障碍。
当然,影响空中花园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深层次的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着重以物质空间要素为切入点,然而空中花园的分布还受社会经济、政策引导等多方面的影响。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补充优化空中花园数据库,如屋顶荷载类型、建筑年代等;另一方面可以补充调查,了解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对于空中花园的态度,以及在不同楼层居住、工作的人群对于地面绿地和空中花园的使用偏好,不断拓展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