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的3个构建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的3个构建

日期:2023-02-19 21:30:49     浏览:0    
核心提示: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与改善人居环境已成当下乡村实践的重要话题,中国变化多样的山地地貌催生出大量
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产业发展与改善人居环境已成当下乡村实践的重要话题,中国变化多样的山地地貌催生出大量山地型乡村。近年来,乡村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旅游业,特殊的自然地貌和多元的使用群体需求对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策略研究十分必要。

通过既有公共设施现状梳理及多元群体需求统计,针对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分布不均、服务水平与人群聚集区域分异明显等问题,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价值导向,结合多元群体需求从宏观规划、街巷空间、空间节点、具体设施、设计美学5个层面出发,利用空间句法对内部轴线进行定量分析,因地制宜构建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规划优化体系。

通过调整全局空间形态、完善步行交通体系、复合公共设施功能、提炼地域文化元素等针对性策略增强乡村公共设施整体性、互通性、复合性、互动性和地域性,助推村民生活水平以及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期为湘西乃至全国的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参考。
 
近年来,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村民生活质量与乡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水平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并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是传统乡村产业升级改革和宜居人居环境营造的关键举措。其中,作为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重要空间,公共设施不仅是乡村建成环境的关键组成,也是乡土文脉传承的物质载体。同时,于旅游型乡村而言,公共设施的服务质量对游客体验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公共设施配置和设计将有效助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营建。
 
    然而,当前国内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配置多以人口规模和城镇等级为基本依据。聚焦乡村尺度,其公共设施往往遵循“乡镇一中心村一自然村“等级顺序,乡村被抽象处理为不同等级的居民点,趋于同质化、扁平化。这一规划体系忽略了村镇、农田、道跟自然生态等复杂因素,不同类型设施的用户需求、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的差异更是缺乏关注[on。由此可见,乡村公共设施规划尚不可简单遵循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必须根据村民、游客及外来商户等多元群体需求,因地制宜完善优化既有公共设施规划与设计。
    
       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公共设施布局及相关现象已经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国外DianeY Carstens}l从老年群体的L.`理需求出发,着重分析其行为特征,总结出户外空间适老性规划设计的重点;W. Christaller在1933年提出的11中}i她理论 (CentralTheory)表明社会需求与市场的空间逻辑,展示在市场条件下单个中心地相互交叉、叠合形成的具有等级特征的地域服务网络系统[[4]。在国内,武廷海[f21基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建构“生活圈“理论并阐明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基本配置方法,提出适用于新型城镇化的村镇中心规划策略;刘海强等[[s]结合乡村老年人口的行为特征和活动空间,总结出基于老年活动特征的村落公共设施布局方法与技术。
       
       这些研究多关注平原地形的非典型村落,尚缺乏关于山地型乡村的探讨。因地形条件欠缺农耕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限制,山地型乡村往往布局分散,村落规模小,人口数量曳年龄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趋势公共设施规划策略及可边性等也受到较大影响[[6]。但另一方面,恰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闭塞,使得多数山地型乡村都保留着宜人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传统的原生态生活方式,是不可多得的发展资源。由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遴选该类乡村作为研究对象颇具研究意义和价值。   
       
        文章以湘西洞村梨子寨为例,通过多元群体需求统计以乡村旅游发展为价值导向,探讨适用于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优化设计的普适性策略,旨在提升村民公共生活质量和游客旅游体验,为国内外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可操作规划方法借鉴。
        
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的3个构建
 
        1 山地型旅游乡村公共设施优化体系构建
        
        1.1 使用者构成及特征
        
        1.1.1 群体构成
        
        在旅游特色乡村发展进程中,公共设施使用人群结构已经由单一村民群体逐渐转变为村民为主、游客和商户为辅的三大群体。随国民经济发展,传统村落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并出现城乡倒置的尴尬局面。

2020年,全国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23.81%、17.72%,较比城镇高出7.99%、6.61%,这显然说明乡村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已逐渐成为乡村常住人口的主要群体[8]。同时国家经济大力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居民对精神文明品质的追求趋于高质量、多层次、多元化,旅游逐渐成为提升精神文明品质的重要手段,其中老年群体旅游比例逐年上升,而乡村旅游往往最能得到老年群体的青睐[9]。

旅游乡村的游客更倾向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这使得部分原住民承担了商户的角色,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民宿、餐饮、土特产售卖等。可见,在旅游乡村中,除部分商户为青壮年外,村民、游客群体则以老年人口为主。为此,这类乡村公共设施规划重点应以服务老年群体为核心,并结合旅游发展需求作细节配适调整。
        
        1.1.2 群体活动内容及范围
        
        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乡村老年人日常外出频率较低,出行目的主要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常见活动内容为摘菜、洗菜、扔垃圾等,偶尔会进行饭后散步、邻里闲聊等社交活动。可见,老年人口外出活动内容简单,活动范围可分为日常活动范围、邻里社交范围以及集市节庆范围三类,其中日常活动范围出行频率最高。于游客而言,其活动内容以参观游览为主,活动范围为整个村落及周边景观节点,通常情况下会在当地农家乐就餐、休憩。此外,由于村落规模大多较小,游客停留时间不会过长。针对商户群体,其日常活动内容主要为接待游客,如开设民宿的商家需整理客房、准备餐食,开设特产售卖的商家需整理货品、招揽客人,因此商家主要活动范围一般围绕商铺内部展开。
        
        1.1.3 多方群体需求特征
        
        近年来,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和国家经济水平发展,乡村公共设施建设较以往已有较大进步,但由于乡村人口城镇化和老龄化,目前乡村公共空间配套设施已脱节于老年人口活动需求,无法满足村民日常使用需求,或将成为日常堆放杂物的场所 ;于游客,不合理的公共设施布局,在长时间行走活动后无法得到及时休息,致使旅游体验感降低 ;于商户,公共设施规划单一导致旅游环境质量下降,游客数量减少,收益并非可观。因此,从三大使用人群实际需求出发,对公共设施布局进行优化研究十分必要。
 
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的3个构建
       
        1.2 乡村公共设施优化体系


        
        对于使用人群多元的山地型旅游乡村,应从整体到局部,由多个层面考虑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优化完善,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图1)。
        
        1.2.1 宏观规划 :整体性
        
        公共设施作为城乡物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从宏观的整体布局规划和微观的细节设计两者出发展开全面规划研究,以满足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切实把握村民、商户、游客等三大规划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对公共设施进行整体性设计,使公共设施成为维系纽带。
        
        (1)整体性布局设计。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综合公共设施使用频次与服务半径进行布局设计。一方面考虑外来游客和老年群体的步行活动范围与疲劳程度,引入人体上坡运动规律,见公式(1),与坡地步行能耗计算模型[10],见公式(2)。
        
        另一方面,针对旅游乡村结合游客视角的景观节点和商家视角的主要店铺分布,对公共设施点位布局进行优化,分别在人流密集处与稀疏处形成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将动态空间与大型旅游乡村公共节点进行结合设置,静态空间则设置休息座椅、景观小品等相对简单的公共设施。
        
        (2)整体性概念设计。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风格对乡村进行定位,从设施单体到大型空间节点,令每一处公共空间都能与整体性概念产生连接。同时,个别公共设施的差异化设计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认知度和便利性[12],在同质化乡村设计中独树一帜。
 
1.2.2 街巷空间 :互通性
 
传统村落往往有独特的空间肌理与丰富的内部街巷空间。在公共设施整体布局时可以提取其空间轴线,利用空间句法[13]计算空间整合度、协同度等参数对节点可达性、通过量等的量化变化,判定整合度较高的集中区域与整合度较低的离散区域,在此基础上做出优化措施。作为旅游乡村,认知村落内部空间和外围对于游客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光体验感;对于商家,店面位置的空间深度对游客接待量有显著影响;对于村民,持续显著的老龄化趋势使乡村公共设施适老性建设成为必然[14]。对于可达性弱但处于使用者需求范围之内的空间,要通过拓宽道路、修建新路、增加指路牌等措施强化其可达性。
 
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公共设施的3个构建
 
1.2.3 空间节点 :复合性
 
在旅游乡村中,旅游活动内容与乡村公共空间紧密相关。活动内容多依托当地特色人文资源,多样性的旅游活动对公共设施的功能和使用体验提出更高标准,在传统乡村有限的空间资源背景要求公共设施必须具备复合性,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类型活动需求,保证空间利用效率[15]。公共设施的复合性设计主要考虑通过时间复合和功能复合来增强公共设施功能的兼容性,提升公共设施的活力。从多元群体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居民、游客、商家不同时段内活动类型的差异性,对不同位置的设施采用分时段使用的手法,实现同一空间多人共用,提高设施利用率[16]。
 
1.2.4 具体设施 :互动性
 
公共设施的意义在于推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互动。从多方需求特征出发进行互动设计,一方面能够增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多方群体需求,有助于加强使用公共设施时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体验。人主要通过与公共设施的互动及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的综合运用对空间趣味性进行感知。老年人作为旅游乡村的主要使用群体,随着感知器官的衰退老化和认知能力的下降,更需要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充分发挥各感官效用,适当增强环境所呈现的感官效果[17]。
 
1.2.5 设计美学 :地域性
 
在美学层面,公共设施在进行优化设计时应保留乡村的“原真性”,灵活运用当地乡土元素意向,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习俗和乡土故事作为题材展开二次创作[18],体现公共设施返朴归真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地域性景观既可以作为乡村风情展示载体,对外输出当地深厚的文化积累,同时可以引发游客兴趣,激发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村民的集体记忆[19]。
 
标签: 湘西十八洞村
>更多关于湘西十八洞村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