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湿地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正经历着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等各方面的威胁。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环境中,伴随湿地系统的破坏与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愈发严重。鉴于此,以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次嵌入型案例研究的方式,叠加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政策法规与规划体系、生境修复与空间设计策略、日常管养与监测、公私伙伴合作模式4个方面对3个历史建设阶段的策略进行分析,探究城市中心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的策略。结果表明:政策法规与规划体系是基本前提与保障,生境修复与空间设计策略是重要的载体,日常管养与监测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公私伙伴合作是多源动力,四者具有显著协同效益,相辅相成。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中心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提供经验参照和行动框架。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退化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1],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环境[2]。湿地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3],其中仅占地球表面积1%的淡水湿地,却为全球40%的物种提供了栖息地[4]。然而,自20世纪以来,已有61%的湿地从地球上消失,同时还有大量湿地正经历着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等各方面的威胁[5]。
通常,建立保护区是避免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常用保护机制[6]。保护区是通过减少人类干扰,从而支持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然而,补偿机制是通过在周边或就地扩建一定比例的“新”湿地来补偿消失的湿地[7]。但是,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指出,上述方法作用有限[6]。因为适用上述方法的大多湿地处在远离城市环境的地区,而受威胁最大的湿地往往集中在人为影响因素密集的城市地区[8]。这类湿地,除了面临城市扩展导致生态基底破碎带来的威胁之外,还面临着其他高溢价土地建设指标的直接竞争,同时还需要兼顾提供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城市绿地功能。因此,在城市中心区既无法通过划定大面积的保护区实现生态保育,也很难在高溢价的周边地区新增湿地来补偿原始湿地。
尽管现有关于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提升途径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所涉及的大多为宏观尺度,聚焦于生态网络构建[9]、蓝绿基础设施规划[10]及景观安全格局构建[11]等途径,并通过最小阻力模型(MCR)、空缺保护分析(GAP)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生态用地进行分析,评估并探索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上述方法的研究尺度普遍较大,故无法直接将其应用于场地尺度的研究对象。另外,案例研究的定性方法是回答具体个案中“怎么样”和“为什么”此类富有解释性问题的合适途径[12],特别是多层次嵌入型案例研究(Embedded Design)的方式,能够按时间顺序追溯相互关联的各种要素和事件,并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研究出现的频率和范围等量化的数据。
鉴于此,本文采用多层次嵌入型案例研究的方式,叠加交叉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透过风景园林学科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视角①,聚焦于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选取中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回答下列3个子问题。
1)城市中心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的具体策略有哪些?
2)这些策略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提升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3)在此过程中,哪些策略是有效且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哪些经验又是收效甚微的,为什么?
通过回答以上3个问题,研究提炼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城市中心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提升经验和行动框架,指导类似区位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从而减缓城市建设对湿地生境的干扰,并使其兼具城市绿地的角色。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海珠湿地
作为“广州绿心”的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中轴线南段,占地1 100hm2,是典型的“三角洲湖泊-河流系统-半自然果林”复合镶嵌的湿地系统(图1)。
从具有2 000多年历史,占地曾高达4 000hm2的岭南佳果著名产地——万亩果园,到20世纪末随着城市建设的侵蚀,仅剩1 100hm2濒临衰败的果园,再到如今代表中国斩获“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图2),海珠湿地经历了近30年的修复历程,逐渐探索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城市中心区湿地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经验。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引入管理学领域常用的方法——多层次嵌入式案例研究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嵌入式案例研究,顾名思义,是通过对主分析单位嵌入异质的次级分析单位,完成从主分析单位出发提出的研究问题。由于嵌入单位会有多个不同等级的层次以探讨个案的不同维度,当案例研究嵌入分析的层次大于等于2时,则可称作多层次嵌入式案例研究[13]。相比单一层次的个案研究容易局限于某一分析层级,导致研究缺少明确的证据和具体的指标,嵌入式研究法能够通过对多个嵌入分析单位的研究,拓展研究者的分析视角,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回应研究问题[12]。
另外,还在多层次嵌入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交叉分析法。所谓交叉分析,则是基于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的结果,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进行结合,对比得到更加综合的研究结论,从而避免嵌入式研究中次级分析单位“各自为政”所带来的研究焦点漂移与研究结果偏差的问题。
上述方法在该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图3):首先,将海珠湿地的生境修复实践划分为3个历史阶段(表1),作为一级嵌入分析单位进行纵向分析;其次,以“2级分析单位应涉及研究对象的全生命周期”为原则,借鉴并结合《生物多样性规划与设计可持续性的实践》个案研究的次级分析单位[7]、《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框架》城市生物多样性工作核查内容分类[11],将“政策法规与规划体系”“生境修复与空间设计策略”“日常管养与监测”“公私伙伴合作模式”4个方面作为二级嵌入分析单位进行横向分析,梳理海珠湿地三阶段的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实践,归纳得到海珠湿地在此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及成效。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阶段的相同类型策略进行交叉分析,结合不同阶段的项目成效比对,从而分析出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策略是收效甚微的,探索其中存在的原因,从而得到适用于城市中心区湿地的普适经验(图4)。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阶段的相同类型策略进行交叉分析,结合不同阶段的项目成效比对,从而分析出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策略是收效甚微的,探索其中存在的原因,从而得到适用于城市中心区湿地的普适经验(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