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从2014年起开始了为期3年的引鸟项目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海珠湿地从2014年起开始了为期3年的引鸟项目

日期:2023-02-17 20:09:03     浏览:1    
核心提示:海珠湿地从2014年起开始了为期3年的引鸟项目,实现了物种多样性的快速提升。除通过种植食源植物、生境营造来吸引鸟类之外,还通过野放包括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鸿雁(Anser cygnoides)在内的8种855只本土鸟类
以受损生境修复为先导,辅以基于物种栖息行为的生境改良为后续
 
2.2.1  受损生境修复措施
 
在完成征地之后,湿地首先对受污染的水体系统展开了修复,前期通过人工疏通,后期依托潮汐动力,来完成水体循环与净化。一方面,通过局部开挖水面,与现存河涌形成连通,新增水域面积14hm2;另一方面,将湿地的荒废果林区域进行清淤,增加滩涂面积3.6hm2,最终形成“滩涂缓冲区-坑塘蓄滞区-潮道净化区”3级感潮河网[17]。在感潮地区,通过水闸、水窦的建立来控制水位,利用潮汐水动力进行调水,涨潮引水,落潮排水。这样一来,既使得湿地生境更加多样化,又能够利用潮汐变化实现水体交换,盘活湿地水网,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在疏通水网的基础上,海珠湿地还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实现水质的进一步净化。项目前期,利用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随生长分泌的感化物质对于藻类的克生作用,来改良水体的底泥。项目中期,通过投放食藻虫的生物,来维持水体的净化。

项目后期,沉水植物群落逐渐稳定之后,湿地管理者再往水中投放各种鱼类,最终形成相对稳定且可持续的草型清水态湖泊生态系统,构建“水下森林-食藻虫-鱼类”的共生网络[17]。修复后的水体系统日常能够利用沉水植物的作用实现悬浮物的沉降,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哪怕在雨季也能保持水质的稳定,
水体透明度达到1.8m[18]。
 
2.2.2  生境类型多样化改良措施
 
1)研究动物栖息行为——完成多类型水岸栖息环境营造。
 
海珠湿地成立初期,果林的生境和植被都相对单一,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孕育,因此,湿地基于动物栖息行为研究,营造了多种水位的水岸栖息环境。其中,通过创造长期保持水深在30cm以下的滩涂为大部分湿地生物打造适合的栖息环境。另外,在部分水域营造具有密集草丛的水湾,作为动物的庇护地。同时,还通过打造水深60cm的滩涂来迎合水鸭水禽的生活需求,
构建塔形树林来吸引鹭鸟的栖息。除此之外,湿地还利用石榴岗河咸淡交界的潮水具有吸引海鸥的特有地理特征,划定了海鸥湾[19]。

海珠湿地从2014年起开始了为期3年的引鸟项目
 
2)恢复高潮位栖息地——涨潮时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场所。
 
湿地二期的果林湿地在涨潮时会导致大量栖息地被淹没,鸟类在此期间难以找到觅食和栖息的场所。因此,湿地根据鸟的脚长确定水深,按照水鸟的翅长与起降距离确定水面宽度,建设2座石堤、2座沙堤,为鸟类打造了高潮位栖息地。项目还配套建设了2个水闸,以便控制水位,保障堤边缘3m范围内冬季大部分水位低于5cm,其他季节水位低于15cm,保障涨潮时鸟类在四季均有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图5)。
 
3)引入稻田生态系统——不改变农用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提升生物多样性,创造经济效益。
 
由于海珠湿地的基本农田约占全园土地面积的1/3,这些区域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常规湿地恢复手段提升生物多样性。同时,考虑到稻田系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类型,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因此,该项目在湿地中引入了稻田系统,在外围开挖了一条深沟,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为鱼、青蛙和鸟类等多种当地动物创造了合适的栖息地。与传统水田不同的是,海珠湿地的稻田系统用架空的木栈道代替了原来人们行走的“耕道”,在水田与主河网之间形成了生物循环网络,从而形成促进各种生物繁荣生长的“鱼道”(图6)。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动物多样性水平、创造良好生态效益,同时,稻田内混合放养的经济动物的产出还可为海珠湿地提供运维资金,减少对财政的依赖。
 
4)创造“生境剖面”——提升单位面积生境的生物容量,同时打造景观科普区域。
 
海珠湿地的各类湿地分布零散、面积有限,难以形成规模的生态效益。鉴于此,项目在海珠湿地二期南侧设计了“生境剖面”:一个由林地、滩涂、浅水塘、深水塘逐步过渡的不同标高的连续生境(图7)。这个巧妙的设计,既实现了提升湿地单位面积生物容量的作用,形成了较好的景观示范,又为湿地科普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兼顾了城市中心区湿地对于城市居民的科普教育功能。

海珠湿地从2014年起开始了为期3年的引鸟项目
 
2.2.3  物种多样性提升措施
 
海珠湿地从2014年起开始了为期3年的引鸟项目,实现了物种多样性的快速提升。除通过种植食源植物、生境营造来吸引鸟类之外,还通过野放包括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鸿雁(Anser cygnoides)在内的8种855只本土鸟类,使其在湿地中自然繁殖生长,最终形成集群效果,以吸引本土留鸟和迁徙的冬候鸟,从而有效增加湿地的物种多样性。
 
另外,在第三阶段垛基果林改良的过程中,果林“潮道”的部分底泥挖掘自鼎湖山等原生水体的底泥,利用其所携带的丰富的广东本土物种,构建本土物种种子库,从而进一步达到丰富物种基因多样性的目的。
 
第一阶段各自为阵的点状修复方式,使得湿地生态系统难以构建起连续完整的物质循环,因此修复成果只是暂时和局部的,并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而第二、三2个阶段将湿地系统当作整体进行规划,从而实现了生境品质提升和物种数量增加。

因此,以整体生境的修复和规划为先导,在此基础上根据物种栖息行为的研究,结合不同区域环境特征对生境进行多样性改良,辅以“本地物种野放”及“本地物种基因库”构建的丰富物种结构的措施,是在城市中心区逐步实现湿地生境修复的有效手段。
 
标签: 海珠湿地
>更多关于海珠湿地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