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于2015年创办的海珠湿地自然学校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海珠湿地于2015年创办的海珠湿地自然学校

日期:2023-02-17 20:07:15     作者:陈梦芸    浏览:0    
核心提示:海珠湿地在后续两阶段的管理工作方面有了专门的机构——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内设综合科、规划建设科、保护监测科3个科室,下设广州市海珠湿地维护中心、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2个
以设立专职管理机构为依托,引入新兴技术为加持
 
2.3.1  专职管理机构为依托
 
和第一阶段相比,海珠湿地在后续两阶段的管理工作方面有了专门的机构——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内设综合科、规划建设科、保护监测科3个科室,下设广州市海珠湿地维护中心、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2个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湿地不同类型的工作,共同维护并推进湿地的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成果。
 
2.3.2  新兴技术为加持
 
2020年1月,湿地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启动“智慧湿地”项目。该项目从湿地管理、游客服务、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文旅文创等方面为海珠湿地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海珠湿地将逐步实现从人工管护向智能化管理监控转变,从而提升湿地公园数字化监管与维护水平[16]。
 
对比第一阶段的生境修复实践,完成后即不再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对湿地进行日常管养,导致建成的果树公园因疏于管护,不堪生境压力而放弃规划中后续的公园建设。再到后续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湿地各项工作,并引入腾讯云平台,最终助力海珠湿地的物种多样性在量和质上都实现了飞跃。对比差异可知,以专职管理机构为依托,同时结合大数据的智慧管理方式,是维系城市中心区湿地生境修复成果、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持续保障。

海珠湿地于2015年创办的海珠湿地自然学校
 
 
2.4  以自然教育为媒介缔结多方力量,形成多极助力的发展模式
 
海珠湿地于2015年创办的“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是湿地与各方力量缔结合作、共同推进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重要媒介[20]。在支持途径方面,海珠湿地通过自然学校平台,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教育和环保等政府部门及众多公益组织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监测湿地生态、申报科研课题、研发自然学校教材、开设自然课程的方式共同推动湿地生境修复的工作。在服务对象方面,海珠湿地与7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建立起合作,通过赠送湿地教材并提供教学指导,引导学校自主开展湿地特色课程,促进青少年儿童对湿地生境的了解,帮助他们从小建立起生境保护的意识[21]。

另外,海珠湿地还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自然教育课程,通过此方式吸引企业以共建自然教育基地等方式参与自然教育、湿地生境修复等实践,成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同时,海珠湿地还通过社区义工组织,邀请原住农民作为生态专家带领市民参与自然学校的“春耕”“播种”环节,提高周边居民对海珠湿地的认同感(图8)。
 
对比第一阶段以政府为主导,饱受各方舆论压力的艰难修复历程而言,后续海珠湿地以自然教育为媒介,吸引了来自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及周边社区的多方力量,在此过程中不同群体被紧密联结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深度融入湿地的保护工作。差异的结果表明,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湿地的自然教育平台,能够使得湿地的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工作不再局限于政府单方的推动,还能够因此得到专业知识、先进技术、丰厚资金的支持,同时培养起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建立周围社区群众对于湿地的地方认同感,从而促进湿地未来修复工作的长足发展。

海珠湿地于2015年创办的海珠湿地自然学校
 
3  讨论与结论
 
本文既不同于大多实验样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测量揭示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成果,也区别于现有的大多研究中对海珠湿地生态修复管理举措和工程设置逐一列举的介绍方式,而是通过多层次嵌入型案例研究法与交叉分析法的结合,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相同维度策略之间的成效,找出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中归纳出可借鉴的策略,剖析部分策略收效甚微的原因。因此,相比实验法,本研究追溯并关联了不同时期的要素和事件,并对其进行横纵对比,从而能够较为全面地回答前文所提出的城市中心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升的系列子问题。
 
通过对海珠湿地的案例研究表明,不同维度的策略不仅在促进城市中心湿地系统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实践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彼此间还具有强大的协同促进效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促进城市中心区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前提是确立刚性的土地权属制度,并辅以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才能为后续的策略实施提供保障。
 
否则,没有规律的管养与监测会使生境修复成果在短时间内因外界因素的扰动而收效甚微。在此基础上,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还需在尊重自然规律、了解动物栖息行为的原则下,采用分区规划的方式,对受损生境进行以自然力量为主、人工力量为辅的修复和多类型生境营造工作。只有通过生境修复的空间策略,才能够将政策法规落实到场地层面,才能切实地对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然后依托专职的管理机构,联合良性的公私伙伴合作,辅以新兴的智慧技术,能够为城市中心湿地系统的生境修复工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反之,若是没有专职的管理机构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生境修复的成果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得不到有效的维系。同时,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还将从多视角总结修复与提升过程中的成败经验,从而又将反过来为促进下一阶段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生境修复空间策略的优化提供经验。
 
然而,现有对于城市中心区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案例研究的方法虽然能够从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实践中梳理出其所蕴含的经验与不足,但由于“案例研究法”的每种研究设计都包括“个案”与“其所处的情景条件”2个部分[12],同时,研究所嵌入的次级分析单位的选择也具有一定“主观性”和“选择性”,因此,在对该研究的结果进行推广应用的同时,应考虑应用对象自身所处情境的特殊性。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未来研究也将纳入更多不同地理背景之下的城市中心区湿地,遵循复制法则形成系列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总而言之,城市中心区的湿地不仅能够在人口稠密的环境中实现生境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兼顾起城市绿地的角色,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游憩场所,同时提供优质的自然教育平台(图9)。在城市中心区湿地系统的生境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不同策略的独特作用,还需要充分考虑策略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城市中心区湿地生境修复与物种多样性提升效益的最大化。
 
标签: 海珠湿地
>更多关于海珠湿地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