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4个可达性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4个可达性

日期:2023-02-17 19:28:52     浏览:0    
核心提示:绿地的可达性主要体现在市民到达公园的难易程度,因而时间、距离、费用等是主要的阻力因素f87。然而本文认为可达性不仅包括交通和视觉的可达性,也包括场所文化
可达性
 
绿地的可达性主要体现在市民到达公园的难易程度,因而时间、距离、费用等是主要的阻力因素f87。然而本文认为可达性不仅包括交通和视觉的可达性,也包括场所文化和信息的可达性;城市绿地建立人与自然、街区、滨水等的关系,实现观光聚焦、生活游憩并产生场所中的社交互动,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人与场所之间的可达性。
 
北外滩绿地是由工业生产链向生活与城市形象带转换的区域,即上海母亲河“一江一河”的外滩形象区域,针对城市居民到滨江绿地需克服的空间阻隔、场地自身的视觉吸引力以及不同游览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合理规划好可达的场地到场景的转变,成为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场所,进而降低人们进入绿地与各场所的阻力,包括交通阻力、引力点导向和自身因素阻力(无障碍)等。在该项目中做出系统的空间规划(图l),总体包括4个层面的内容。
 
2.1.1城市绿地引力点的营造
 
场所引力点是人群到达场所的缘由,而鲜明独特的场所主题,是建立可达性的前提。在城市绿地更新中,结合场地人文历史、生态多样、生活憧憬和艺术共享的场所功能,以主题故事实现空间内涵的裘达,在梳理场所脉络中重构区域个性,重拾生活与艺术之美,让城市绿地实现重构与新生,才能实现城市绿地场所可达性与城市精神认同感,从而提高居民与游客的期望值,成为思想与行为导向。
 
北外滩绿地中“种子”雕塑的城市形象设计,阐述了北外滩“种子花园”的生活与生命主题。“种子”如同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上海城市发展生态群落,展现出一种新生的力量萌发与生生不息的上海精神,设计时还巧妙植入海派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有灵魂的公共艺术场所,实现场景聚焦的可达性提升。原始场地中这里是北外滩绿地的公用电梯,在整个绿地空间中有碍观瞻,因此在满足原始功能的前提下,用“种子”这一主题,对构筑物进行艺术化包装,成为城市空间里独特的艺术小品(图2)。

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4个可达性
 
2.1.2交通行为的可达性
 
人的行为参与到场地中才能带动场所空间的价值,交通的便捷直达,游赏过程中道路蜿蜒的趣味性等,都传递出绿地场所精神与人的互动程度。设计上我们特别注重北外滩滨江绿地与城区主道路东大名路的中轴主入口形象,在现状基础上结合大弧线的空间结构,直观地引导人流进入绿地,地面的流线和绿化的层次起伏加强了游人行为的流动与活力,于是可达性变得风景化与艺术化。
 
2.1.3视觉信息的可达性
 
城市绿地周围用地性质和人群往来决定着绿地形象展示过程中场所传递的信息,首选通过可视实物来展示。比如北外滩绿地草坪中的“水滴”雕塑艺术小品,通过其鲜明的特征聚焦,在视觉的吸引力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实现游客与市民用自媒体进行可视信息传播(图3)。

城市绿地更新中场所精神的4个可达性
 
2.1.4不同城市客群需求下的可达设计策略
 
人们因地域、职业、收入、健康、出行方式、心理偏好等方面的不同,其对绿地的需求也不同。北外滩绿地改造的整个空间考虑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可达性由不同的线性路径肌理构成,特别注重联系滨江通道的规划路径,从纵向和横向的交通组织,提升了从城市街区、社区到达滨水区域以及沿滨水的花园的可达性。
 
可达策略首先考虑的就是入口广场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形象与功能的复合,考虑人与人、人与花园、人与城市之间,白天与晚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建立无障碍进入沿江绿地的花园步道;夜景灯光是北外滩绿地给予市民与游客的第一印象(图4);延续黄浦江的河流线性肌理作为铺装肌理,设计贯穿街区、江岸与绿地的游园步道,贯连到黄浦江边的上港邮轮码头,提升游客与市民到达滨水区域的可达性。

通过园路视觉导向、绿地景观美化、艺术家具小品等,丰富上海浦江水岸各类空间活动,提升上海国际化观光水岸的场所吸引力与形象展示力(图5)。
 
标签: 城市绿地
>更多关于城市绿地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