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
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
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乡村日常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农耕生产与生活中的风景,其价值在村民日常与空间的互动中产生曰。如同田埂边的一棵枣树也可能凝结着人们从小到大的回忆,对生活在村中的居民而言,每天接触最多而最有价值的景观对象可能是很平凡的事物。
这里的“平凡”是相对于那种精英化价值认知体系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即专家传统视角特别关注的对象。在文物建筑、特色景致这类常被论及但与大部分人生活联系并不紧密的景观以外,广阔的乡村中存在着更多普通的空间形态,它们往往是“寻常而重复的,无处不在而又无迹可寻的,显而易见又被我们视而不见的”X27,例如乡道的十字路口、屋后的一片水域,或是路边的旧粮站,好像本应在那里且看上去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即使它们实际上是村民生活环境的主体构成部分,与村民朝夕而对,供给又庇护着他们日常的生活。
1乡村日常景观对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PeirceF.Lewis在《阅读景观的法则》中提到,无论看上去多么不起眼,都不存在文化上无趣的景观,它是我们现在、过去以及正在成为怎样的人的可靠证明,是我们所有文化的缺陷和日常品质的自传[3],即日常的景观背后也有着解读村落的生活和心理结构的答案,或者说它们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裘征空间。Peirce的这篇文章被D.W.Meinig收录在地理学文集《日常景观的解读》中,书中所关注的即普通、日常的景观。
在这本文集中,作者们认为景观是社会与自然生态共同演进的动态系统,遵循着历史、地域、人类作用下的内在逻辑,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有值得被阅读和思考的意义四。这之后一系列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环境,更多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习以为常但却因其过于普通而不作多想”图的景观开始被接纳为研究对象,其意义也愈发显现。更多的研究裘明,日常景观对社会活动,解决个人身份危机、疏离感、失所问题以及个人疗愈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6]。
由于构成日常景观的空间场所多裘现出寻常的特质,常形成于居民自发的空间异用和自主营建中,部分学者用“平常的”“平民的”和“非正规性”为日常景观定性,突显了其所包含的平等多元视角。而Lakshmi的观点则揭示了日常景观概念的核心,将日常景观定义为“与所遇之地的日常互动及伴随而来的经验性理解”,认为“互动”是理解其内涵的关键[6]。
本研究沿用Lakshm泊勺观点,文中讨论的‘旧常景观”即与居民日常生活存在紧密互动的景观。在我国,对乡村日常景观的忽视由来已久。从人民公社时期统一单调而过度干预村民日常家庭生活的乡村规划曰,到新时代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发展引导、社会公平重建和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f87,基于生活和生产的乡村日常景观的意义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对于日常景观的凝视目前多在旅游学或城市研究的语境中进行,乡村中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常得到更多关注,平常却可能对当地人更有意义的景观成了“半透明的背景”,进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被不加留意地大面积破坏。新的设计覆盖旧土,带来无地方性的空间和失落感,更无从谈起提供以村民为本的发展环境。因此,要甄别和延续真正的乡村特性,提供村民真正需要的居所环境,需要深刻解读乡村的日常景观,而不仅是其中特色的部分。
地方正是在居民生活的日居月诸中形成的。这种理解揭示了规划设计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宜的空间,让行为自在地发生,从而形成各具意义的场所,而非制造虚假的景象来占据空间,掩盖居民本真的需求。这也是新型城镇化中乡村传承自身文脉,形成人本氛围的要求。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乡村日常景观,识别出其中看似寻常而对村民有着普遍意义的空间场所,并基于日常性探讨乡村内在活力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