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山丘(CopenHi旧是一栋特殊的建筑,坐落在距哥本哈根市中心仅2km的厄勒海峡之畔。我曾于CopenHill竣工前夕在当地风景园林师的陪同下考察了这里。这栋貌似小山的建筑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它极大地突破了一栋建筑固有的功能边界,更拓展了我们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认知。
首先,CopenHi一是焚烧垃圾并转化为电力和热力的工厂,作为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图上,这类地块都会被赋予棕色的颜色。然而,CopenHi一也是一栋综合的建筑,其真正的棕色功能完全隐形于建筑的内部,人们可以进入建筑之中,沿着特定的路径参观了解废物处理和发电的流程与工艺。
建筑中还有访客中心、学术工作坊和会议室,顶层是咖啡店、酒吧和观光厅,所以CopenHi一也是一座环境教育建筑,并兼有体闲娱乐的功能。而山丘的外部,覆盖在斜坡屋顶上和部分建筑立面上的,则是一个郁郁葱葱的运动公园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从功能上看,CopenHi一地块的颜色并不都是棕色的,而是多重色彩的叠加与混合。如此看来,城市规划图中每一个地块的颜色应该只表示这个地块主体功能的颜色,但实际上城市中任何土地的利用都应该是立体、多层次和多功能的,任何土地、任何建筑都可以,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绿色的功能,有时绿色所占的面积甚至可能超过主体功能色所占的面积。
其次,我们往往认为,被高强度使用的城市空间难以充满自然野趣。在CopenHi一面积不足1.8hm2的屋顶公园中,登山小径引导游人到达“山顶”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一览哥本哈根城市风景,并远眺海峡对岸的瑞典。建筑立面上有一片直抵观景台的高85m的号称世界最大的攀岩墙,一条490m长的滑雪(草)道从“山顶”直冲而下,然后回旋到“山脚”。
由于登山、攀岩和滑雪都是仅仅依托自然条件在丹麦无法实现的运动,所以CopenHi一建成后立即成为哥本哈根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每天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滑雪及攀岩爱好者。然而这个被高强度使用的公园却充满了自然野趣:树木灌丛生长在裸露的“岩层”上,滑雪道镶嵌在“高山草甸”之中,野性的自然形成了屋顶的微气候条件,也能滞纳降水,减少地表径流。
CopenHi一的运动公园告诉我们,在一个被高强度使用的城市空间中,如果将人的活动限制在相应的范围内,而将其他区域留给野性的自然,降低人类的干扰,让自然能自由生长,人的活动与野性的自然既分离又并置亦渗透,那么,人与自然就可以相融、和谐、共生,人的高强度使用与自然的自由生长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第三,我们通常认为,在高密度的城市中,特别是在被高强度使用的城市空间中,难以实现生物的多样性。然而在CopenHill,一个面积有限又被滑雪者和游客密集使用的屋顶公园也能建立起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在这里,风景园林师针对屋顶复杂苛刻的条件,模拟山地环境,在滑道周围大量种植耐寒植物,让公园在一年四季均具有良好的景观和生境条件。
项目开放一年后,这个城市中的微型生态系统已成为鸟类、蜜蜂和蝴蝶的家园,设计师在公园里观察到了119种不同的植物,这比公园建成之初多了56种。
CopenHi一告诉我们,只要建立了相应的动植物栖息环境,就会有特定的物种来这里生存栖息,即使是在闹市中的小尺度空间,如果能减少人为干扰和影响,模拟当地的原生环境设计植物群落,并让群落按照自己的演变进程逐步提升结构的复杂性,就能形成城市中由自然过程主导的符合某些物种栖息的小微生境。在承载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城市中破碎的小块生境也有强大的能力,如果这种小微生境能遍布城市,就会扩展当地动植物在城市中的分布。
理论上讲,如果城市内有更多的自然空间,且与区域中的山峦、河湖、森林、湿地、农田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网络,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便会有更多的机会。然而,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被高密度建造并被高强度干预的区域,城市的发展过程,往往是自然空间被各种人类活动不断挤压、被各种城市建设不断替代的过程。
受到空间格局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城市中的绿地破碎又分散,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且城市绿地大多是依据人的使用、视觉偏好和审美习惯营建的,生态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仅仅依托于城市中的山、水、林、园等自然空间并不足以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在这些自然空间之外就是城市中的各种建筑及道路、轨道、桥梁和构筑物等基础设施,它们是城市中的非自然空间,是一个灰色的世界。这些建筑和基础设施提供给城市高效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自己却成了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荒漠,粗暴地割裂了城市中的自然。
Copenhill尽管只是城市中的一个小小节点,却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城市,那就是在满足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城市中任何建筑物或灰色基础设施的表面,都可以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除了依托城市中的自然空间之外,更多的潜力在于将建筑及灰色基础设施的表皮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城市的生态空间:建筑的绿色屋顶和绿色墙面能成为城市的空中草滩和生境小岛;城市中的快速路或轨道交通入地后释放出来的地表空间可以成为城市的公园绿地;地面上的轨道交通用地除铁轨以外的区域都可以生长草本植物;城市道路可以渗透雨水,也可以利用路边的人工池塘或下凹绿地滞纳降水,塑造迷你生境....
城市是立体的,也是多层的,从地下到天空都是城市的领地。城市中的地表面积和各种建筑及基础设施表皮面积的总和远远大于整个城市的投影面积。如果更多的城市地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表皮能承载一定的生态功能,那么城市中的生态空间就会系统更加完整、分布更加均匀,我们也将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城市。
城市的生态问题必须通过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和结构的途径来解决。对于当今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特别关注2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现状图和规划图中的绿色地块,如何在保证人使用的前提下,承载更强大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并成为生物栖息的生境;
二、城市现状图和规划图中的非绿地块,如何在满足其主体功能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态空间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