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景观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正式迈入生态文明时代,景观规划师对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愈加明确。“生态修复”正是秉承以上理念,坚持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以问题为导向,保护优先、恢复为主,适当辅以人工措施,最终达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目标。
以合肥三十岗郊野公园首期示范区工程项目为例,以山水工程修复指南为依据,结合自然演替、抚育经营、低效林改造、采伐更新等林地改造相关措施,从生态提升的角度总结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的思路、策略、方法等,为生态涵养型郊野公园以及水源保护区内林地改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经验。
以合肥三十岗郊野公园首期示范区工程项目为例,以山水工程修复指南为依据,结合自然演替、抚育经营、低效林改造、采伐更新等林地改造相关措施,从生态提升的角度总结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的思路、策略、方法等,为生态涵养型郊野公园以及水源保护区内林地改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经验。
中国生态修复工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目前针对林地修复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园、郊野森林公园等林相改造方面,在水源涵养型郊野林地生态修复方向研究成果较少。
王南忠[2]在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及成效中总结出具体的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庄伟[3]在郊野公园植物多样性的生态恢复和重建中,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总结了自然生境恢复与重建的经验;蔡良良等[4]在千岛湖景观防护林林相改造探讨中,对湖区林相改造的指导思想、改造原则、改造范围和改造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苟翡翠等[5]在郊野湖泊型湿地水环境修复与保育策略研究中指出湿地水环境保育与绿化植物生态格局构建息息相关。
王南忠[2]在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及成效中总结出具体的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庄伟[3]在郊野公园植物多样性的生态恢复和重建中,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总结了自然生境恢复与重建的经验;蔡良良等[4]在千岛湖景观防护林林相改造探讨中,对湖区林相改造的指导思想、改造原则、改造范围和改造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苟翡翠等[5]在郊野湖泊型湿地水环境修复与保育策略研究中指出湿地水环境保育与绿化植物生态格局构建息息相关。
三十岗郊野公园作为重要且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点,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有效发挥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点。本文将最新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已有的林地改造规范标准相结合,针对涵养型郊野公园林地生态改造模式及措施进行相对清晰且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为相关保护修复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地概况
作为未来合肥十大公园之首的三十岗郊野公园,总面积约5km2,位于合肥庐阳区三十岗乡境内,北起杨岗路,南至科学岛,西起东瞿路,东至谭岗路(富水路)。南侧紧邻合肥市最重要的水源地董铺水库,设计范围全部处于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需严格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核心管控[6]以及水源涵养林相关工程设计规范,并且以山水工程生态修复为指导,打造近郊生态涵养型郊野公园。
由于涉及基本农田、林地权属、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元素,三十岗郊野公园计划分期实施,科学安排建设首期示范区。根据景观生态廊道宽度建议的要求,首期示范区的规模应符合生态底线控制面积,满足用地性质单一,林地权属、建筑拆迁明确等条件,便于后续协调与实施,并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可达性,方便人流导入。通过多个地块的比选,最终确定选址范围(图1)。
首期示范区总面积约22hm2,位于整个郊野公园西部,北邻城市干道三国城路,西至东瞿路。基地内地势西高东低,呈岗冲地貌,有丰富的生态要素,包括乔木林地、水田、农村宅基地、养殖坑塘、坑塘水面、特殊用地,以及其他林地(果林)等。现状林地斑块面积约为11hm2,占总面积的51%,构成了首期示范区的主要生态基底,因此林地风貌的改善将大大提升区域的景观与生态品质。在创造丰富的植物季相变化基础上,对现状林地进行生态修复,依据水源涵养相关规定营造健康、稳定、美丽的示范性生态涵养林。
首期示范区总面积约22hm2,位于整个郊野公园西部,北邻城市干道三国城路,西至东瞿路。基地内地势西高东低,呈岗冲地貌,有丰富的生态要素,包括乔木林地、水田、农村宅基地、养殖坑塘、坑塘水面、特殊用地,以及其他林地(果林)等。现状林地斑块面积约为11hm2,占总面积的51%,构成了首期示范区的主要生态基底,因此林地风貌的改善将大大提升区域的景观与生态品质。在创造丰富的植物季相变化基础上,对现状林地进行生态修复,依据水源涵养相关规定营造健康、稳定、美丽的示范性生态涵养林。
1.1现状林地评价与分析
通过现场摸底调研,将林地斑块整理编号(图2),选取部分林地分析因子以及生态功能评价因子指标对现状林地斑块进行初步评价,进行生态问题的初步识别与诊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生态修复(表1)。总结现存主要问题:
(1)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仅5种左右,植物种群密度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低,不利于水源涵养;
(2)植物缺少层次,林地以同龄纯林为主,林冠线、林缘线平淡,中下层植被缺失,人工干预明显,群落不够丰富;
(3)景观色叶树种品种较少,导致林相变化不大,没有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性优势;
(4)停留节点处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植物造景以及绿化空间变化(图3)。
1.2林地保护修复定位
根据现状问题识别与分析结果,制定林地保护修复目标。从地域层面看,合肥三十岗地区位于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区,根据这一地带的植物群落特征将常绿与落叶树种合理搭配,保证冬季绿量的前提下,以秋景落叶林为主,常落比约为2∶8。从地块层面看,林地斑块处于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范围,现状90%以上的林地为落叶树种,且存在大量水塘,因此设计顺应林水结合的生态基底,采用节水型乡土树种,打造以秋景为特色的生态涵养林风貌。
1.3林地总体结构
在总体风貌定位的指导下,改造采用“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一体、三区、两线、多点”的总体结构(图4),对示范区进行全方位林地保护修复。根据现状要素分区,基地西部以林地为主,植被分布集中,为打造现状片林区提供了较好的植被与土壤条件。基地东侧以大小水塘为主,以基地东西向道路为界,北侧水塘堤岛相连,为湿滩岛链区奠定了堤岛格局;南侧水域宽阔,可利用开阔大水面打造生态静湖。
沿三国城路、示范区东西向园路两条现状主要道路建设道路风景林绿廊。围绕主入口、保留建筑等现有景点进行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
沿三国城路、示范区东西向园路两条现状主要道路建设道路风景林绿廊。围绕主入口、保留建筑等现有景点进行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