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滨水空间保护与更新中的转译
3.1触媒准备
3.1.1区位环境条件分析
区域环境及景观空间的处理,对景观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增加场地吸引力和促进城市发展更新的重要触媒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场地内植物种植类型单一,种类较少,动物生境需求被忽视,城市生物多样性较低;滨水景观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水生植物品种及数量也未达到月牙湖水体自净要求,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未能形成有机联动。
同时,湖岸被各个居住区的围墙割裂,大部分滨水平台及湖岸距离水面大于1m,缺少连续性的亲水活动空间和停留空间(图1);场地内滨水设施形式单调,仅有湖岸及曲桥2种形式,不能满足现在休闲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湖岸被各个居住区的围墙割裂,大部分滨水平台及湖岸距离水面大于1m,缺少连续性的亲水活动空间和停留空间(图1);场地内滨水设施形式单调,仅有湖岸及曲桥2种形式,不能满足现在休闲多样化的需求。
3.1.2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月牙湖景观是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近皇家宫苑,与城门、城墙、遗址、护城河相呼应,是明代文化的重要体现[7],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资源类型具体可以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2种形态(表1)。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光华门遗址仅剩残垣断壁,明长城遗址被郁闭的树林和灌木遮挡,护城河特色不显著,市井巷的民俗文化不见踪迹。因此,月牙湖公园文化内容值得继续挖掘,文化魅力亟待彰显。
3.1.3人群需求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虽能发掘场地内的现存问题及原有触媒点,但缺少对使用者需求情况的了解,而景观空间更新设计的触媒着力点主要在于目标使用人群对于滨水空间的需求和感受。因此,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前来游玩的人群进行游客行为分析调查,以此分析了解游客的景观偏好,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在触媒因子,在现状触媒要素基础上,根据人群需求引入新的触媒要素。
结合对游客活动类型的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人在月牙湖公园主要进行休闲活动、适当休憩放松,少数人则进行体育运动或聚会等活动,吸引人们前来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月牙湖公园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滨水活动空间,同时公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是吸引游人的重要因素(图2)。由此可见,月牙湖滨水空间更新的关键在于通过新触媒要素的引进,营造一个具有丰富的滨水休闲活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3.1.4体系构建。
结合月牙湖公园现状问题和使用人群需求分析,发现月牙湖公园在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利用、空间活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在进行滨水空间更新时统筹考虑,确定积极的触媒元素和载体,以激活滨水空间(图3)。
3.2触媒载体策略性改造
月牙湖公园景观改造在依据上位规划——月牙湖河道改造工程的总体定位和策略上,坚持生态、智慧、文化的设计原则,运用景观触媒设计方法进行景观改造,将月牙湖打造成城市生态新廊道、历史风貌新游线以及市民游憩新坐标。
3.2.1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设计以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作为空间活力的触媒点,根据月牙湖现状及游憩者的景观偏好,植入更多的城市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打造集健身、休闲、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多元、优美滨水空间。项目对原有的水上舞台、亲水平台和临水步道进行优化更新,并新增河道剧场空间、水景广场及原生植物辨识的活动场所,为市民提供与水的亲密接触机会,提升居民滨水生活的游览体验。
公共空间内的景观设计将以秦淮文化为主题,强调月牙湖月亮文化主题,重新规划以“青龙望月”为核心节点的“新秦淮十八景”(图4)。通过游船码头设置圆形的栈桥,结合夜晚的灯光,形成壮观的水中“月亮”。
结合现有的水上舞台,加强“月亮”元素,4个圆形的“满月”从外至内形成三层“月牙”:水面月牙、荷花月牙、瀑布月牙。中心的圆形舞台通过投影技术,可让游客感受到真实的月球表面。舞台中央放置一个“嫦娥奔月”的现代雕塑,呼应中国的月亮文化,强调整个月牙湖主题,形成独有的形象魅力,避免“千景一面”的现象(图5)。
结合现有的水上舞台,加强“月亮”元素,4个圆形的“满月”从外至内形成三层“月牙”:水面月牙、荷花月牙、瀑布月牙。中心的圆形舞台通过投影技术,可让游客感受到真实的月球表面。舞台中央放置一个“嫦娥奔月”的现代雕塑,呼应中国的月亮文化,强调整个月牙湖主题,形成独有的形象魅力,避免“千景一面”的现象(图5)。
3.2.2生态环境改善恢复。针对月牙湖环境承载力退化、自然湿地明显萎缩、植物种类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项目团队决定从斑块尺度及小生境尺度将其划分为水域、陆域以及水路交错带,分别开展修复设计。
水域斑块:水环境对于滨水区的空间品质及游览体验具有决定性作用[8]。这一斑块主要以水环境质量提升作为生态修复目标。首先开展污染治理,控源减排,采用多种工程措施改善水质;再适当扩大水域面积,局部形成水循环系统、通过增加曝气增氧及构筑“水下森林”等手段,提升月牙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体环境容量[9]。最后通过构建小型的生态浮岛和微湿地,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提升生物多样性。
水陆交错带:充分利用基地现状水岸,对现有硬质驳岸适当改造,构建自然地形、生态碎石、台阶、石笼挡墙和植物消落带驳岸等多样驳岸形式。在水缘位置采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相结合的种植形式,组成“植物过滤网”,为近水驳岸的小生境提供丰富的植物类型,提高斑块内的异质性(图6)。
陆域斑块:重点关注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树名木,多选用乡土植物打造陆域植物带,通过不同的品种搭配形成复层结构,模拟自然群落复层结构及形态,为鸟类和小动物提供充足的取食和筑巢场所,打造充满自然野趣的城市滨水植物群落。
3.2.3传统文脉保护发展
传统文化是历史延续的载体,也是城市底蕴的体现,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保护与发展。触媒更新要关注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遗迹、原生建筑作为文化触媒的空间载体,同时,从城市独有的人文典故、文学诗歌中提炼出具有美学价值的元素,传承与创新并行,创造符合时代面貌的景观艺术。
在月牙湖公园更新设计中,首先以“明城墙”遗址作为展现城市文脉特色的载体来激活周边片区,为保护城墙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梳理林下杂木,打造出古城墙的观赏面,同时修复紫金桥到御道街的明城墙,复写光华门遗址,提炼城墙砖铭文文化,完整重现明城墙历史;其次,重新规划现存的星宿文化景观,保留原四圣兽雕塑,移到新规划的节点中心广场,突出其中心景观效果(图7);最后,取材具有深厚内涵和丰富活动的中国传统节庆,如元宵、端午和中秋等,结合月牙湖公园水岸空间,打造地域节庆文化记忆。据古籍《白下琐言》记载,南京的“踏太平”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六,人们有身穿盛装,相约在城墙上结伴而行的传统,据此打造月牙湖的标志性活动事件。
3.3后续触媒反应的引导
触媒反应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内在的、巨大的,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为了让触媒效应能长效健康地发展下去,还需要对后续的触媒反应进行政策、事件和建设等相关引导,为整个触媒反应过程提供制度保障与动力需求。
政策引导:要改善当前城市滨水景观面临的困境,保护延续城市滨水景观的多元价值,需要政府构建多层次的、全面的政策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机制、监管制度、奖励制度和修建详规等鼓励市场和社会资源参与,指导各方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各项环境建设活动与维护项目有序开展。
事件引导:借助媒体所具有资源信息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介入触媒反应的后续引导中,不断加大月牙湖生态公园的宣传力度,多角度挖掘发挥月牙湖公园的特色,结合商业活动、公益宣传等,激发月牙湖内生力和外动力,调动群众自发参与宣传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激活该滨水区的空间、文化和生态活力。
建设引导:触媒建设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契合,充分考虑场地的现实经济、文化、生态价值,引导滨水景观建设往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尊重项目本身的场地肌理与文脉,降低建设的准入门槛,形成政府、社会机构、设计师、高校和市民多元参与建设的模式,使城市触媒设计成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
4结语
当前,面对国内城市滨水空间出现生态资源破碎、景观设计与现实脱轨、文化核心价值日渐式微等现实情况,设计师作为触媒设计的主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定位,在尊重使用者的主体地位与改善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新元素的引用与旧元素的更新,使得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文化资源与滨水景观空间形成有机结合,以原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推动滨水景观建设朝生态化、地域化方向发展。
此外,触媒引导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推进触媒效应持续发挥作用,就目前而言,城市滨水空间的触媒更新设计与景观规划体系的建立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