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日期:2022-03-07 10:38:49     浏览:2    
核心提示: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建设进程北京的园林与城市水系密切结合,多以水系治理为依据而修建,可以说园林营建是水系治理工程的一个重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建设进程
 
北京的园林与城市水系密切结合,多以水系治理为依据而修建,可以说园林营建是水系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子工程。清代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城市格局,供水布局较明代没有太大变化(图2),而是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园林的营建上,围绕治水并结合生活、生产及政治的功能需求,在北京城范围内,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行宫群落4个部分渐次展开,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主,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

由于皇家园林的特殊地位,通常占据最优越的山水自然资源,与城市关系也最为密切,因此主要围绕皇家园林论述北京的园林化建设进程。
 
1园林化建设起步:内廷宫苑
 
清代北京城的园林化建设开始于宫城内的皇家御苑。清代继承了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一同建成的位于中轴线尽端的御花园,称为“宫后苑”,花园整体呈对称格局,有山水轩亭、草木禽鱼等园林要素,清代仅新添摛藻堂作为建筑补充。作为“寝”的延伸,体现“前朝后寝”的传统规制,是布局严整、等级森严的宫城中难得的游憩之所。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除御花园外,乾隆时期还扩建或新建了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建福宫花园,这些花园面积较小,不具备自然山水基础,只能利用人工创造山林泉石,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技艺,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地融入自然景象。
 
这些小花园的营建一方面改善了宫城的庄严氛围,为皇家成员提供休闲娱乐和避暑的理想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也承载着满族生活中礼佛崇神、祭祀祝寿的功能需求。清代在继承元、明两代宫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在恢宏气魄的皇家宫殿群中点缀绿色的园林空间,体现礼乐相成的美学思想,开启了清代园林化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2园林化建设重点:皇城御苑
 
结合城市规划、水系规划的西苑、南苑等皇家御苑在明代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清代在此基础上继续经营,多为改建或增建项目。上承玉泉山瓮山泊,下通北运河,太液池作为北京水系规划的重要枢纽,一直是自金到清的城市规划和水系规划的重心,因此清代对西苑的园林营建也大多围绕太液池的疏浚展开,以确保城市水系的畅通。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乾隆时期对西苑(以北海为主)进行了大规模兴建活动,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琼岛及太液池北岸和东岸,结合水体整治添建景点或丰富建筑,其中琼岛、濠濮间、画舫斋、镜清斋、阐福寺的景观变化大都与太液池水体疏浚有关。以濠濮间和画舫斋为例,利用疏浚水体所挖的淤泥就近堆在太液池东岸,通过覆草、植树、叠石等手段改造土山,再依据地势添置建筑,利用清淤泥土营造具有自然趣味的园中园。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这种结合水体疏浚建造园林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就近解决清淤的土方,扩大蓄水容量,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改变原有平坦的地形,营造静谧的园中园,与中心开敞的景观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图3)。经过改造后的北海较清初的范围向北、向东有所扩大,建筑密度大大提高,园林景点更为丰富。
 
通过皇家园林的营建,以太液池为中心的西苑发展成为都城内最重要的景观中心,水体的疏浚与涵养保证了上游瓮山泊与下游通惠河的连通,确保了其在城市水利系统中的枢纽地位。
 
经过前朝的营建,南苑已经成为京城近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皇家猎狩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由于处于都城的下水位,从使用角度来看,其对都城的重要性远不如上游西北郊园林和城市中心的西苑,但乾隆皇帝敏锐地发现南苑水系对都城漕运具有重要价值,积极治理南苑水系并进行园林化建设,沿水系开辟稻田、修建行宫,对水源净化、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水体的保护。

考虑到随着城市生活、农业灌溉需水量的增加,仅仅依靠原有西北郊水源汇成的高梁河水系难以支撑南部通惠河的漕运功能,于是借营建南苑为契机,在除患、扶农、造园有所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南部水源,清淤扩展河道以资漕运。治理后的凉水河、凤河进一步补充通惠河,成为保证城市命脉——京杭大运河通流的重要水源。改造后的南苑,生产和猎狩功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生态系统进一步稳定,与西苑一道成为都城的两大生态中心。
 
3园林化建设高潮:西北郊离宫
 
西北郊以瓮山泊(后称为西湖)为核心的地区一直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康熙、雍正时期先后结合小范围水系治理在此改建或兴建畅春园、静明园、圆明园等皇家离宫,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继续经营,扩建圆明园和香山行宫,进一步保护西北郊的自然环境。逐渐增多的园林使得下游用于城市生活和漕运的用水大量减少,欠修的西湖水利设施给农田和园林供水造成隐患。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新时期的农业发展也对水利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漕运、灌溉、园林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通盘考虑后,乾隆皇帝开始了西北郊最大规模的水系整治工程和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的营建。首先疏浚扩大西湖水体以增加蓄水容量,积极寻找上游可资利用的水源,其次修建一系列水利设施以便人为调控水量。同时利用浚湖淤泥就近改善瓮山山形,配以植被、建筑,最终将西湖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大型风景区(图4)。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随着城市水系上游清漪园的落成,进一步保证了城市供水,都城的水网结构和水利设施更加合理有效并与城市紧密结合,水利、园林、城市建设均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西北郊原本相互孤立的皇家园林连接成片,在功能和景观上形成与都城紧密相连的皇家园林集群,是继西苑、南苑之外又一生态中心;清漪园周围的低洼之地被开辟为水田,京城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充沛的水量以资各园之用,丰富已有园林景观,也带动了沿岸大量私家花园、寺庙园林的兴建。乾隆皇帝又借皇太后六十大寿的机会,彻底疏通长河,种树植草并将沿线寺庙和园林景点修整一新,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图5)。至此,都城由内到外已经普遍园林化。
 
4深层次的园林化建设:行宫群落
 
巡游作为体察民情、封山祭陵、出游赏玩的活动,是中国古代帝王历来就有的传统,清代更是由于强大的国力将巡游活动推向了顶峰。巡游的目的地往往是重要的祭祀、围猎、关口等与都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地区。

帝王以都城为中心行至各处,沿途营建行宫作为驻跸和中转场地,借自然环境兴建行宫园林,或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建,以植被、叠石、理水等景观要素丰富内部空间,将行宫园林化。御道沿途还结合水利整修[12]和道路绿化,使巡游线路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风景道。根据文献记载,乾隆皇帝经常巡游的东、西、北及山海关道的行宫就有30多处,南巡线路沿途所修建的行宫更是数不胜数。

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4个建设进程
 
这些行宫园林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整个都城区域,通过御道将都城与各巡游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将都城规划、水利规划与园林规划相结合,由多条风景道组成的巨大风景网络(图6)。这些行宫园林每一次改建、扩建都可看作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最终实现了宏观区域尺度下都城的彻底园林化。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