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提出
通过梳理总结地景文化视角下的案例分布及营建特征,发现同一地域下即便是不同类型的风景营建实例,其中多数具备“因山而成”的空间表征,并与周边山水地物要素联系紧密,深刻反映出古人对地理景象的感知与表达;在详细分析各实例选址、布局等内容时发现,由于一定数量的案例集群处在同一流域尺度或同一盆地尺度的区域,会呈现出要素、方位感、尺度等极其类似的风景营建手法,在一定区域尺度下表现出集群的特征。据此,尝试提出“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概念。
首先,从西北地区风景营建基础案例筛选出发,形成谱系分类汇总表,再依据风景营建类型对典型案例进行遴选,并通过案例坐标得出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情况;其次,以谱系的空间分布成果为基础,总结断代、类型、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同时对典型案例进行专项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地景文化空间单元”的理论假设,进而二次回归典型案例遴选、空间分布阶段进行推演验证,并进一步梳理案例研究中的营建手法,剥离与归纳核心风景要素,进而对“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地景文化空间单元”的边界、尺度、方位和圈层关系进行探究,形成循环迭代过程(图1)。
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地景文化空间单元”的理论假设,进而二次回归典型案例遴选、空间分布阶段进行推演验证,并进一步梳理案例研究中的营建手法,剥离与归纳核心风景要素,进而对“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地景文化空间单元”的边界、尺度、方位和圈层关系进行探究,形成循环迭代过程(图1)。
1圈层分布
《新唐书·地理志》载:“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自古以来,行政区划建置与边界的确定就是以“山川形便”为核心筹划思想,将自然地理区划应用于国家各个层级的州县建置,使其相合,顺应自然地理单元的空间分布规律,如晋陕黄河分界、青甘以祁连为界、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等,并且由于西北地区山水格局宏大,历朝历代依据自然地理单元确定的行政区划基本框架一直未变,所以当前西北地区总体行政区划中绝大部分建置与边界的确立,就是其自然地理区划概貌的重要体现。然而,行政区划局部的划分仍有其他原则作参照——由于管理者便于统治、防止形胜完整之地凭险割据或其他历史原因,致使人为地将本属同一地理单元的区域割裂开来。
所以,西北六省的局部区域仍以原始的自然地理单元形貌作为文化圈边界划分的依据,由此形成以行政区划作为成果归纳方式、以西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认知作为核心的研究方法。
所以,西北六省的局部区域仍以原始的自然地理单元形貌作为文化圈边界划分的依据,由此形成以行政区划作为成果归纳方式、以西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认知作为核心的研究方法。
在西北地区,山脉、盆地、川道孕育了宽广、鲜明的自然地理景象,由北至南横亘着东西向的阿尔泰山、天山、阴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南北向为贺兰山与六盘山。这些山脉的平均海拔为2000~6000m,长度在220~2500km,平均山体高差在2000m以上,在因山而成的区域环境下形成了强烈的方位感,形成了广阔、宏伟、高远的景象空间。
通过以山为核心要素对西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综合认知,结合上文总结的“因山而成”的西北区域风景营建内涵,将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进行划分(图2),并总结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下的风景营建特征(表1)。
通过以山为核心要素对西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综合认知,结合上文总结的“因山而成”的西北区域风景营建内涵,将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进行划分(图2),并总结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下的风景营建特征(表1)。
2圈层划分
对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划分首先应保证各个区域下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其次,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划分,应尝试区别不同圈层下地景空间格局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认识到整个西北地区地景文化相对统一的存在;再次,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划分原则决定了如何确定其要素构成与体系层级的关系,例如地景文化空间圈层须更多关注国家-区域尺度下的自然、人文要素,而地景文化空间单元应与该地风景园林营建实践活动集群所依存的局部自然山川基底相应和,作为该层级划分的依据。
也就是说,直至营建实例本体研究,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要素提取、归纳和应用的论述过程集中在了学科范畴内关于寻胜、选址、合形辅势、秩序组构等风景要素及其营建的手法与思想上,这也是风景园林学学科下对地景文化空间圈层概念的界定与“文化圈”“文化区”之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不同(图3)。
也就是说,直至营建实例本体研究,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要素提取、归纳和应用的论述过程集中在了学科范畴内关于寻胜、选址、合形辅势、秩序组构等风景要素及其营建的手法与思想上,这也是风景园林学学科下对地景文化空间圈层概念的界定与“文化圈”“文化区”之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不同(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