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南湖与城湖风景体系的3个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余杭南湖与城湖风景体系的3个研究

日期:2022-03-05 19:19:20     作者:黄楚梨    浏览:2    
核心提示: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裨益着区域发展。从风景特征、城湖发展沿革与陂塘水利系统组构、城–湖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3方面展开
摘要: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裨益着区域发展。从风景特征、城湖发展沿革与陂塘水利系统组构、城–湖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3方面展开,厘清水利建设、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社会背景、风景营建5个方面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山–陂–城”风景体系特征,结合余杭新城建设,为余杭南湖与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在中国古代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古人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整理并改造土地,以适应在雨水分布不均的气候环境下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通常通过人工修建水利工程,串联起区域内的农田、聚落、城市等,构建起贯通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一个系统完善、运行良好的水利工程往往是塑造具有一定区域特色文化与景观的重要因素[1],其中蕴涵的全局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营建智慧对当今韧性、安全、健康的城市营建起着借鉴意义,陂塘水利系统的营建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
 
兴建于东汉末年的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极为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因形就势修筑的南湖不仅极大程度地保障了东部杭嘉湖平原免受苕溪山洪的冲击,还改变了南湖周围区域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了一片兼具水利安全与农田灌溉便利的安居之所,吸引了大量的先民聚集于此,开垦土地并定居,使之发展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山水之城。
 
历朝官府数次于南湖周围置州或置县,使余杭数千年来始终是区域的水利、经济、文化的中心。余杭南湖作为具备独特地域特征的陂塘水利景观系统,是构成中国国土景观的重要地理单元之一,对其进行“城-湖”动态关系的形成、发展及风景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陂湖的开发动因、历史及人居环境形成规律。
 
1风景特征
 
1.1山水基底
 
余杭古城位于杭嘉湖平原与浙西丘陵带交接过渡区域,地处太湖以南,杭州湾以西。古城被北、西、南三面的天目山余脉与其他连绵的山丘、低矮丘陵呈“C”字形围合,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苕溪自天目山脉“乘高而下”,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再流向东北注入太湖。苕溪为山溪汇水,水流湍急,一旦遇暴雨,极易导致余杭“县地平衍,首当其冲”,进而冲刷杭嘉湖平原,产生洪涝灾害;若遇旱季,山溪易枯竭,苕溪水量来源不足,难以支撑农业与生活用水。

余杭南湖与城湖风景体系的3个研究
 
基于此境,早在东汉时期,古人便择苕溪以南的山前洼地开挖蓄水陂湖,一是可分杀苕溪水势,控制山洪,保障余杭古城与东侧杭嘉湖平原的水利安全;二是可利用南湖储水,弹性调节区域内灌溉、生产、生活等用水需求。
 
南湖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水文条件,在自然与人工的叠加作用下,河,湖、塘、堰、渠等水系贯连成网,逐渐形成了区域内河网交错的格局,与丘陵、平原、低山、岗地交错的地形地貌相融,形成了“湖山掩映、环山抱湖、山水相依”的自然基底(图1)。
 
1.2风景游赏体系
 
随人居环境的稳定发展,文风渐开,古人的山水审美观与自然形胜观逐渐形成。南湖陂塘系统在承担水利调蓄功能的同时也是构成区域风景游赏体系的基础。因蓄容需求,南湖湖面广阔,自成烟波浩渺的风景特征;湖堤既是陂塘蓄滞单元的一部分,又为陂湖的管理、通行、游赏提供了路径;从湖中不断疏浚出的泥沙被用以固堤培土,堆墩成岛,堤上种花植柳,墩上野趣丛生,墩堤相望,构成了优美的风景。此外,调控陂塘的水门涵闸散布于湖周,湖水流经涵闸时的动态与湖面的静态形成对比,独具动态水的韵律之美;而固定的水工设施及限定湖界的碑石也成为浩渺湖面上独特的点景。在此基础上,南湖区域风景游赏体系可分为高低2个地势层次(图2)。
 
低地势层次的风景游赏体系主要近湖展开,由湖-堤-塘构成的游赏路径串联起多个平视湖景的风景游赏点。湖周塘堤上有地藏殿(能仁寺)、石凉亭、有斐亭(鉴亭)、惠泽祠(原龟山书院,内附三贤祠)、三官殿、三义殿、东岳庙、观音殿等[2]具有游赏性的景观建筑,风景化特征明显;湖中筑有十字堤,堤上有六桥,湖心有澄清庵、湖心亭、浮心亭等;湖中土山上还有缚虎亭、放龟亭等建筑,湖中亭台错落,架构起丰富的视线通廊,在朝暾夕晖中“仕女游观,文人题咏”,垂钓游船络绎不绝。
 
高地势层次的风景游赏点基本布置于湖周诸山的高处,形成可俯视湖景的风景游赏体系。湖东北处有舒公塔(现存),东部安乐山上有安乐塔(现存),两塔矗立,对映苕溪,遥相呼应;湖西部大涤山上的洞霄宫(现存遗址)也可远眺湖景;湖南部下凤山上筑有观音阁,在高处视线所及范围更广,可以更清晰地观赏“湖山相依,环湖群嶂列”之景。
 
1.3世俗教化空间
 
南湖及周边的风景特征为世俗教化空间提供了优美的山水形胜基础,受道教与佛教思想的影响,古代的宗教文化盛行,庙、祠、寺、观、塔等宗教祭祀建筑分布于湖周,逐渐成为余杭人文底蕴深厚的世俗活动空间。世俗教化空间以南湖与群山为自然基底营建而成,自身也成为湖景的一部分。

余杭南湖与城湖风景体系的3个研究
 
1.4艺术表达方式
 
在古代自然形胜观与山水审美文化的影响下,陂塘系统虽然是水利工程,却拥有山环水抱的优美景致与诗情画意的人文意蕴[3]。人们常游赏并流连于陂湖的优美景致,并通过各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对陂塘水利系统所构成的风景进行描摹与赞叹。
 
陂湖与人类在物质支撑的基础上逐渐萌生出精神文化层面的交融,陂湖成为文学创作、山水画作产出的沃土,大量的文学作品又赋予了陂塘水利系统更丰满的人文内涵。大量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从山上、城中、湖边等不同方位勾勒出了南湖“烟波浩渺、堤亭相望、群山叠峦、桃红柳绿”的风景特征,为后世对南湖历史风貌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