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利文化的3个学院景观设计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水利文化的3个学院景观设计

日期:2022-02-04 17:18:13     作者:张雅谦    浏览:3    
核心提示:学院举行重要活动或者应急事件时,对交通流线进行管制,在以教学区为主的主要活动区域内形成环线布置。学院作为水利职业教育前沿阵地,其行业特征并不突出。通过提取水利特征行业名词、代表性水利工程、水的形象征,并加以创意设计,
基于水利文化的学院环境提升
 
3.1总体布局与分区
 
3.1总体布局与分区
 
3.1.1总体布局
 
以设计概念“智慧水电·花园学府”为切入点,将电“蜿蜒顿挫之律动”的折线和水“行云流水之柔美”曲线相结合,抽象形成“曲折线”的几何空间构图,设计暗喻了上善若水、刚柔并济、人水和谐的水利精神。
 
3.1.2教学区
 
教学区位于学院北部,建筑密集。现状场地因交通流线混乱等原因导致空间压抑,功能不够合理,缺少庭院空间及道路空间[3]。该区域设计侧重于交通梳理及功能重新布局。

基于水利文化的3个学院景观设计
 
策略一:重塑大门风貌。
 
校园东大门毗邻梁子湖大道,位于教学楼正对面,改造东大门设计采用弧形拱坝形式,突出水利文化属性;大门模拟“拱坝”造型,采用内外双弧的形式,有效化解入口大门与外部道路斜向交接问题;外弧与外部道路平行,内弧形与教学楼平行,使校门在校内外均是一个正对视角;大门正中设置三根曲面立柱,寓意校园水利文化的源远流长,大门两侧勒脚装饰大禹治水人文故事及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象;将门卫室等辅助用房隐藏于校门内外弧形墙之间,与大门形成整体景观。
 
策略二:打通视线通廊、延展主轴序列
 
将东大门现有花池改造成波浪形的草地,竖向上起伏变化,平面上呈现水流绵延的造型,在形式上别具一格;在功能上延长雨水下渗时间,实现最佳的渗透效果,克服流速过快引起积水;主教学楼前绿地设置一尊水之源头雕塑,由4根刻有校训的立柱支撑而起,暗喻着天上来水,峰回路转来到大门“拱坝”,象征着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和调配,达到除害兴利水利精神[4];在车行道两侧阵列银杏,营造林荫大道,抒发“君子比德”之志,引导人流走向,强化轴线的序列感,每到秋季构成独特难忘的校园记忆。
 
策略三:激活建筑围合空间。多个大小不一的绿地通过进退、曲折变化打破单调空间形式,凹凸有致的绿地空间与建筑围合,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较大的,通过大乔木和坐凳形成干净疏朗开敞的草坪空间;零散的绿地,通过打造口袋花园空间,丰富休憩设施与空间层次,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停留空间。
 
3.1.3生活区
 
现状场地空间可分为开放场地、半围合、围合内庭三类绿地空间[5]。通过改造,从而创造灵活、多元、共享空间,充分设置多样化的公共空间[6]。宿舍与食堂打破纵向垂直连接,以横向连接扩展空间视野,铺装上形成水流动势+绿叶生长之态势,激活封闭的空间形态,扩宽宿舍及食堂入口、内部通道。宿舍中庭以嵌入式的设计手法融合海绵措施,打破半围合固有空间形式,让师生享有半私密公共空间。

基于水利文化的3个学院景观设计
 
宿舍围合空间以“园庭”为主题,以步道串联封闭的区块,同时结合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等海绵措施创造趣味空间,用封闭空间换生态空间[7],用浸润理念激活空间,绽放生活区域闭塞陈旧的人际交互模式。规划宿舍楼与现有宿舍楼通过横向串联融合,结合雨水径流路径,运用流线型草坡划分出多个节点空间,吸引学生从宿舍走出来聚集交流,用空间流动和交互来激活陈旧的宿舍封闭区域。
 
每处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植草沟等海绵措施的蓄渗空间尺寸满足给排水计算设计要求[8],其形状灵活,顺应周边建筑、道路,并结合置石、旱溪及植物等景观元素,形成多种组合关系[9]。
 
3.1.4科教区
 
科教区现状有现在水利工程的微缩模型、大面积水域以及待开发绿地。通过步道游线,将微缩模型场地串联起来,使教学延伸到室外,与环境融为一体,提供近距离观察工程设施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每个工程构筑物模型前,设置一块二维码景墙,突破造型限制;将各工程模型的简介、实际应用等信息,通过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表达,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带动全校师生参与到水利这一特色行业中来,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体现学院行业特色,对外展示学院的行业特色。
 
大禹湖由各类工程驳岸围合而成,周边林冠线无竖向变化。协调多方使用诉求后,将西南侧遮蔽视线的乔木移植到东南侧,同时种植低矮的草本植物,以增强场地延伸感,点缀桂花、栀子花等芳香植物,提供嗅觉体验;东侧、东南侧利用林带补植色叶大乔木,形成林带,不仅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具有隔离、保护、提高生态质量等生态效益与环境服务的功能。环湖沿线设置科普栏,解说各种工程驳岸实例,增强场所教育功能,加强大众参与感,强化水利行业特质。
 
3.1.5运动区
 
现状运动区场地功能比较集中,综合运动场周围零碎场地,利用园路加植物串珠成线的处理手法,形成连续的具有休闲性、趣味性小型休憩场地。场地平面形态上以动感、灵活的自由曲线为主,地面铺装以明快的色彩分割,营造热烈、趣味、多功能的景观氛围。
 
同时在场地中植入水文化雕塑及装置,强调公共的参与性,增强场地的竖向空间布局,用水利文化的具象表现形式,来强化校园水利文化行业特征。运动区周围环以高度遮蔽人们视线的植物,适当补植复层植物,形成围合边界,营造“远离感”的声环境。
 
3.2交通组织
 
建立干道、支路和步道三级路网。干道是骨架性道路,联系学院外部城市道路与内部组团,满足快速度、长距离机动通行需求;支路不仅承担着集聚、疏散机动交通,而且还为学院内部大量短距离慢速交通提供服务[10];步道只服务于慢行交通,结合景观,为师生提供更多公共活动空间可达性。

基于水利文化的3个学院景观设计
 
车行线路主要集中在主入口至教学楼区域,通过道路分流,将车辆引导至各个区域新建停车位,对学生上课动线集中的区域进行行车限制。生活区在保证消防通道畅通的基础上横向扩展,拓宽人行空间的同时,限制车辆进出,营造安全的环境氛围。

针对南区、北区动线交叉问题,通过将人行道路采用统一的铺装和颜色,与车行道进行区分,有助于步行交通引导和暗示作用;将人行流线集中在步行道区域内,同时警示车辆进入步行与车行交叉区域,需减速慢行,从而提升车行与人行流线交叉区域的安全性。

学院举行重要活动或者应急事件时,对交通流线进行管制,在以教学区为主的主要活动区域内形成环线布置。其他区域禁止车辆通行,保持动线的流畅性(图3)。
 
3.3文化表达
 
学院作为水利职业教育前沿阵地,其行业特征并不突出。通过提取水利特征行业名词、代表性水利工程、水的形象特征,并加以创意设计,形成形象丰富的文化符号,以体现场地文脉,强化行业特征。这一符号在学院入口标志、地面减速带、公告栏、景墙等元素上予以体现。
 
如,在南区北区学生必经之路上,利用文化符号形成凸凹不平的肌理印刻到地面,强加学院行业特征,同时减缓车辆行驶速度;形式上利用水元素作为景墙的基本造型,结合学院公告、告示需求,遮挡凌乱与生硬的视觉景观;内容上充分挖掘水利文化的历史及时间脉络,以线性的时间叙事逻辑,将水利历史科普展示进行串联。
 
场地排水上以卵石带草沟形成“场地支流”分支水系,利用场地高差收集雨水,汇入跌水水景之中,体现“小水利”文化;局部高差较大处,利用坡面挡土功能;在微地形的处理上,用耐候钢板镂空及浮雕石材进行处理,进行水利文化的普及宣传,让主题更加突出、叙事更加完整。用景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处理文化符号,逐渐浸润到学院整体环境当中。
 
4结语
 
丰富的学院绿地是学院的第二课堂,有助于学院文化风貌的塑造。通过对学院开放空间序列、功能、形式、文脉沿革等设计,为学院开放空间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塑造了行业特征,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发师生对学院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对学院历史文化和场所特质的梳理,在场地中融入对行业的关注、体验和思考,使其具有相应的场所特征,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深刻内涵,启迪智慧,创造进取[11]。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