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市道路绿化优化策略
4.1加强规划引领,保障落地实施
目前,园林部门已经在新一轮“绿规”中,对全市道路绿化短、中、长期规划进行了布局,也编制了行道树专项规划、绿道建设专项规划等,但因贵州省财政紧缩等大环境影响,规划落地的抓手,即具体的实施计划、景观项目、资金库等尚不能有力跟进。建议园林部门加强协调,立足更高站位,推动“生态立市”战略,向政府争取资金,落实规划任务,形成一个可落地、能实施、具有引领作用的实施方案,争取列入省市重大工程项目和民生实事清单,高位推动下一步道路绿化建设管养工作。
4.2加强项目监管,保证工程质量
首先在项目规划总图会审阶段,建议增加绿化施工图会审环节,提前监督,精准介入,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保证,让绿化建设施工更顺利、景观效果更佳。其次在项目建设阶段,持续加强园林绿化的动态监督,规范前置工程尤其是隐蔽工程的验收程序,让道路建设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园林绿化的具体问题,提前统筹安排布置市政设施、各类管线,为绿化提供良好的空间、基质、排水、光照等立地条件,再办理绿化场地交接手续,实施绿化建设。最后在项目验收阶段,由园林部门或其指定的质量监管机构参与项目综合验收,出具质量监督报告,实施绿化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确保绿化设计方案效果的最终实现。
4.3科学规划和选择树种,提高植物多样性
为防止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的盲目性、随意性,建议完善绿化树种专项规划,并对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或道路景观提升中的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进行具体把关,多样化、合理化配置各类树种,提高植物多样性。行道树树种选择对于突出城市特色,确定道路绿化的整体基调有关键指引作用[14],应基于贵阳地区道路的立地条件,以“适用、经济、美观”为原则,选择生长中等、适应性强、色彩丰富、挺拔优美的树种。要合理规划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综合考虑夏日浓荫和冬日暖阳,实施一路一策,根据道路朝向、特点和民生需求科学选择树种。推荐树种为:楠木、栾树、枫杨、柳树以及常规的悬铃木、香樟、桂花等;城市新区宽敞道路宜选择悬铃木、栾树、泡桐、杨树等,遮阴效果好,景观线流畅;老城区的道路可以选择榉树、枫香、楸树等乡土树种,不影响采光。注意少果悬铃木、银杏雄株等新品种的选用,解决飞絮、落果问题。

4.4逐步推进林荫路建设
以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为契机,以林荫路建设推动城市森林建设,提升道路绿化对于生态效益、民生福祉的贡献度,把人行道绿化覆盖率真正变成服务市民的硬指标[15]。建议贵阳园林主管部门参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标准》,编制“行道树专项规划设计导则”“贵阳市林荫道规划建设导则”等,注重行道树景观的遮阴性、连续性,并通过行业推动、社会参与开展林荫路的评定和宣传,让大家投身到林荫道的建设中来。
4.5丰富绿化形式,推进立体绿化
贵阳市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绿化空间局限,应充分利用立交、互通、环岛、高架桥、隧道等桥隧空间和交通环岛等道旁区域,采取边坡绿化、桥墩绿化、下拉槽绿化、悬挂花箱绿化、生态袋边坡绿化等形式,推动立体绿化建设。
立体绿化应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如根据立地环境的高度、坡度不同,选择功能性景观绿化、简单挂网式绿化、支架设施绿化等。对于高度较高(8m以上),或者没有条件配置种植基质的地块,如商业步行街,高架桥两侧等,可在将植物种植于高处单独的花箱、花篮等种植容器中,利用攀援或悬垂的形式对壁面形成绿化效果。对于道路边坡,需要在安全稳定前提下,开展基础固定和边坡支护后,采用植生袋等形式进行种植基质配制,种植或喷播植物进行绿化。
4.6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内功素养
依托“人才强市”战略,发挥园林管理部门主导作用,定期组织行业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和技能示范,督促管护公司开展内部技术培训,拓宽技术工人的发展途径。在国家、省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行业规范,指导道路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工作全过程,实现规范化作业。完善区级园林管理部门人员机构编制,形成市、区、管护企业、养护工人梯次的运作机制,防止出现断层和脱节。提高现有行业内联动力,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建立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让人才有所用,成果有所得,共同促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