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框架下川东乡土景观元素的保护与创新设计
摘要:公园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范式,其核心目标在于构建生态文明时代下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的有机生命体。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将乡土景观元素有效融入公园城市建设中,是增强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地域身份认同的重要举措。聚焦于川东地区,以其独特的乡土景观作为剖析样本,系统梳理了该区域乡土景观元素的类型及其内在价值,提出了一套针对川东乡土景观元素的保护策略与创新设计方案,旨在为未来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景观现代化往往导致传统乡土景观逐渐消逝,其中,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为应对生态退化和文化断层等挑战,“公园城市”作为一种新兴概念应运而生[1-5]。该概念提倡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推动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并强调可持续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9-10]。这不仅满足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也为城乡环境矛盾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
川东地区自然风景秀丽,人文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乡土景观。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这些珍贵的景观资源正在遭遇日渐消失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公园城市思想指导下,有效保护川东乡土景观,并进行创造性设计,使之焕发出新的功能与生命力,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致力于讨论如何在保证生态优先的同时,融入文化传承,为川东农村景观设计提供保护策略与创新方案,以维持其历史文化的衔接性,并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
1概念界定
1.1公园城市理论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世界各国不断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公园城市理念的实施。2018年,成都市率先成为国家公园城市建设“试验田”,意味着公园城市理念在我国的应用与推广。自此,“公园城市”逐步推广至全国,并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决策。
建设公园城市时,应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加强生态廊道建设,连接城市绿地与自然景观,形成连续的生态网络;实施湿地保护计划,恢复和增强湿地的生态功能;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承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增加公园绿地、建设口袋公园、完善步行和骑行绿道等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注重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确保各类人群都能享受到公园城市带来的便利和益处。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遗产,通过营造人文景观,展现城市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注重地域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通过创新设计,使传统元素与现代城市空间相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吸引力。积极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地管理城市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运行效能。
1.2川东乡土景观的历史渊源与特征
川东地区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形多变,以丘陵与低山地貌为主,水系发达、水网密布,以嘉陵江、渠江等长江支流为代表,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川东乡土景观在地理、气候与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并演化,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伴随着川东农耕文明的发展,其乡村风貌逐渐成形,并在时代的更替中得到传承、创新,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感。
川东地区的乡土景观,以丘陵低山和发达的水系为特点,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风貌,深刻影响着当地的农业活动和聚落分布。该地区农田与村落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和适应性共融。同时,大量与农耕生产、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相关的文化遗存和风俗传统与乡土景观紧密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川东的文化韵味,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地方特色。
1.3乡土景观在公园城市框架中的定位与作用
建设公园城市时,可引入乡土景观元素,对环境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乡土景观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溪流、林地和农田,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这些自然元素不仅在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构成了城市的绿色屏障,能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乡土景观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活动等历史信息,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保护和再利用这些乡土景观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可以有效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提高其文化内涵和魅力。此外,乡土景观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蕴含着人们的乡愁、乡情,能够唤醒民众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在当地景观的保护和活化中,能够增强民众的感情纽带与归属感,培育积极主动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2川东乡土景观元素的分类与价值
2.1川东乡土景观元素的分类
2.1.1自然景观。川东地区自然风景秀丽,其蜿蜒曲折的江河、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层层叠叠的丘陵,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生态画卷。这些自然元素相互依存,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与繁衍之地。具体而言,河岸两侧的茂密植被能够有效减缓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山地植被在维护区域气候稳定、调节水分循环以及增强土壤肥力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1.2人文景观。川东地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该地区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极具地方特色,如穿斗式木构架和青瓦屋顶等传统建筑元素,反映了与地方气候相适应的建筑智慧,也映射出深厚的文化传统。乡村中的古代祠堂、庙宇和古桥等遗迹,是研究川东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传统村落依山傍水,房屋沿江而建,呈现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川东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建筑多采用木石材料,注重风水布局,整体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川东民俗文化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延续性,民间节庆活动如赛龙舟、传统婚俗、祭祀活动等仍在当地流行,川剧、宕渠双竹连响、巴人舞等传统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彰显了川东民众对当地文脉的坚守与认同。同时,蜀绣、竹编、烙画等手工艺的传承为川东文化景观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总之,川东文化景观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不仅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2.2多维价值分析
2.2.1生态价值的可持续性。川东地区自然风景秀丽,蜿蜒曲折的江河、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层层叠叠的丘陵,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生态画卷。这些自然元素相互依存,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与繁衍之地。具体而言,河岸两侧的茂密植被能有效减缓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山地植被在维护区域气候稳定、调节水分循环以及增强土壤肥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2文化价值的传承性。川东地区现存的古建筑、古村落,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了川东地区特有的乡土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如阆中古城,曾经是巴国的都城,现存许多历史遗迹,比如张飞庙、华光楼、中天楼等多处古迹,该地素有“状元之乡”之美称,境内保留有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古城的布局体现了我国的风水思想;古城内皮影戏馆、阆中保宁醋作坊、张飞牛肉铺随处可见。这些景观不仅具有史学研究价值,而且是构建民族身份认同的载体。该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舞龙、端午龙舟赛等,不仅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展现了地方特色的人文风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2.2.3社会价值的凝聚性。川东乡土景观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传统村落中的社交空间,如祠堂、庙宇和社区广场,是居民公共活动的场所,更是大家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纽带。通过在这些空间场所举办庙会、集市等各类社区活动,能够凝聚社区的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延续乡土景观的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保护与活化利用乡土景观,将废弃的民居改造为文化展览馆或乡村博物馆,增强生产、生活中的体验感,如酿酒、打糍粑等,既能保存乡村的历史记忆,又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2.2.4经济价值的多元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的融合发展,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开发以农业体验、民俗文化、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可以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如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内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体验可以吸引游客体验生态农业、森林康养等特色项目,增加旅游经济收益。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如柑橘和茶叶等经济作物,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创建地方新特优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其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
3川东乡土景观保护策略
3.1构建法规政策与管理体系
川东乡土景观保护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规定,根据当地特点进行合理保护。川东乡土景观应分层、分级、分类加以保护,并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不同类型的景观资源进行不同的管理。针对景观资源进行等级划分,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与开发,保持景观原有的真实性和价值感。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建立专业的保护管理组织,搭建跨部门的监督体制,实现对乡土资源的有效保护。
3.2提升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保护乡土景观,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手段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与保护。开设乡土文化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践,将乡土景观保护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开发在线课程和虚拟方针资源等教育资源,扩大乡村景观受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开展乡土文化节、生态讲座等形式,引导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保护工作。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志愿服务时间兑换、社区贡献奖励等途径,鼓励社区居民积极投身到乡土景观的保护和活化工作中来。进一步探索对居民自治权利的界定与分配,使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保护当地文化景观。
3.3科技赋能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应用能有效提升乡土景观保护和管理水平。利用高精度的测绘、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准确记录川东古建筑和古村落风貌的历史沿革,并建立完备的数字化档案,为保护和修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实时监控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分析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对景区游客流量、环境变化等进行多维度的收集与分析,为景区经营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可以在线体验川东景观的魅力,提高旅游资源的参与度。
4川东乡土景观的创新设计
4.1川东乡土景观的生态恢复设计
川东乡土景观的生态优化设计应基于科学的生态评估,明确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并制定相应的修复目标。通过土壤质量检测和生物多样性评估,确定受损程度,并据此选择合适的乡土植物种类和合适的水系修复技术。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优先使用乡土植物,重建原生植被群落,修复被侵蚀或退化的土地;采取湿地恢复、河道自然化等措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与生物多样性;修复梯田水系和田间小型水体的水循环系统,形成独特的“水乡田园”生态景观。
同时,在自然保护区和传统农业区之间设计缓冲带,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构建生态廊道,将分散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基因交流,提升景观的整体生态效益。此外,要尊重川东传统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结合当地聚落形态、田园格局等进行景观设计,保持其传统景观元素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再现传统乡土景观的空间秩序和生态美感。
4.2川东乡土景观的现代化表达
川东乡土景观的现代化表达,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代的设计手段相结合。如川东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鲜明,其结构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屋顶多采用硬山式或悬山式,屋顶覆盖小青瓦,整体建筑色调以黑灰色为主。岳池县郑山村的东邻西舍游客中心,秉承传统建筑元素,融合现代化的建造手法,以“假梁”为连接节点,在造型上体现了川东建筑特色。同时,可以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标识系统、文化景墙、主题雕塑中,营造艺术氛围。此外,还可运动现代艺术手段进行创意呈现,如用光影装置艺术展示川东历史故事,或实施“艺术家驻地”项目,邀请艺术家到访创作,推动当地文化创新。
4.3生态与社会功能兼顾的多元化设计
在乡土景观创新设计时,要全面考虑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力求达到效益的最优化组合。依据川东乡土景观的生态文化特征,合理规划景观空间,划分成生态保护区、文化沉浸体验区和社区休闲活动区。生态保护区的设置应依赖生态脆弱性评估,确立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护目标,配套制定管理措施,比如限制游客数量、严禁破坏行为等。文化沉浸体验区可以运用互动式导览系统、增强现实解说牌等现代科技方式,提供深度文旅体验,加深游客对川东历史文化的理解。设计社区休闲活动区时应邀请社区成员参与,通过调研、工坊等形式,搜集各年龄层次和兴趣偏好的需求,确保休闲设施的普适性与多样性。
在生态景观构建中融入多功能设计,如雨水花园、湿地公园实现水资源管理、生态净化和公共休闲等多种功能。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应与社区服务功能相结合,如设立科普教育区,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用需求。在生态景观构建中融入多功能设计,例如雨水花园、生态湿地公园等,实现水资源管理、生态净化、公众娱乐等多重作用。此外,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要与社区服务设施相融合,可以设置科普教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