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的社区共享花园营建———以成都江华社区为例
摘要:公园城市是近年来在成都市率先提出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倡导激发空间的生态价值,促进公共空间的公平共享。其中社区共享花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最小单元,如何应用公园城市理念并取得理想效果亟须实践检验。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江华社区的共享花园为例,深入剖析公园城市理念下如何以公共参与的方法促进营造社区共享空间。通过分析其图纸设计、花园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构建理论基础,提出应对策略,以公共参与设计促进社区共享,以社区园林更新与多元场景打造激活社区活力,提升花园综合效益,反思当前共享花园的特点和实践效果,使社区治理实现真正的共建、共享,并为社区共建园中园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在《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成都市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等文件中,明确了成都市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公园景观和城市空间的交织,形成人文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以人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人城环境产业”为导向,引导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园区社区因其逐步发展壮大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典型特征而受到人们关注。
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等举办了喜迎大运———2023年成都市“相约最美阳台”“相约最美社区花园”迎“大运”竞赛活动,全市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委员会、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承办了“相约最美阳台”竞赛活动。在成都市评选出的100个优秀项目中,龙泉驿区江华社区获得一等奖。研究团队深入参与该项目的设计和营建,以成都龙泉驿区江华社区的共享园区为例,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构建社区共享园区营建理论基础,为公园城市建设优化社区更新提供新思路、新经验。
1公园城市社区营建的理论基础
1.1以社区花园更新激活社区活力
维基百科将“生命力”解释为“场所的生命力在于其增长或发展的能力以及活动的层次”。维卡斯·梅赫塔(Viscas·Meh)[2]在研究街道活力时指出,在多样性的持续活动中,一定数量的人参与其中是街道活力的关键。并且社区景观空间既为城市绿地系统提供重要成分,又是社区居民户外活动频繁的空间[3]。通过对社区花园的更新,提高社区内公共场地的利用率,避免因室外天气、设计不当等主客观因素导致的社区公共空间浪费,从而提高居民对场地的使用频率,营造多样且持续的活动,以此重新为社区注入活力。而怎样为社区景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人性场所:城市设计导则》中这样解释道:“对于公园,游客需求主要为:一是渴望户外绿色空间,二是需要一定的公共社交”[4]。通过更新社区花园,满足使用人群的基本需求即社交、文娱等活动才能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意愿参与到公共空间中,以此激发社区的活力。具体策略可以总结为通过对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改造、挖掘,或培育社区文化、强调公众参与等方面[5]。
对于社区内不同居住群体的不同空间需求,相关研究指出,要根据社区具体人口结构情况,有针对性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居住需求并适时更新[6-7]。通过充分挖掘社区特有的人文历史,以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深居民之间的精神纽带,吸引社区群众在一起,密切他们的社交关系,提炼或培养社区居民共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信仰,从而创造公共空间精神层面的供给。
居民是社区主人、社区重要的生命力因子。社区营造理论指出群众的参与性尤为重要,鼓励社区决策体系演变为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调动居民能动性,让居民意识到自身的社区主体地位[8]。因此,在环境行为学理论下,从社区主人翁的行为入手对社区花园进行更新改造,在创造高配适度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能重塑社区花园的活力[9]。
1.2以多元场景营造提高综合效益
新的发展理念下,多元场景建设是推动城市高水平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率治理,实现城市宜人、宜居、宜业的关键因子,这对于提升空间综合效益,构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公园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社区花园作为城市绿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为公众日常生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更是承载公众社交和文娱活动频繁开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绿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1]。将公园城市大范围缩至社区共享花园小范围,这种理念同样适用。在社区中,通过打造多元场景,可有效提高美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交、促进户外运动、提高身份认同感等多方面的复合效益。对于社区公共空间而言,空间可达性的提升与分时利用使场景发挥出最大的空间效益,能够适应不同时间、环境和用户需求的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这也正是社区公共空间多样性与持续活力的源泉。
具体场景可以从多个角度营造,包括空间美学、功能服务、人文风格[10]。将公园城市营造理念融入社区共享花园,探求景观在建设社区环境的优势作用[12],建立创造性生态景观艺术空间新秩序。这种网络的生态空间结构可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居住环境,让居民生活与优化后的社区环境有机结合[13]。无人欣赏体验的场所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人服务的社区花园应营造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需求的场景化和浸入式,进一步促进邻里互动的休闲游憩空间环境,以体验为目的[14]。此外,可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独具韵味的历史文化空间,提升区域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居民历史传承的共同情感,有效提高其身份认同感[15]。
1.3以公共参与设计促进社区共享
小区花园是小区搭建的空间载体,也是小区共享的空间载体[16]。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推动设计民主化的产生,而利用公民充分参与处理空间和社会问题的创新治理方式———社区微更新的有效实现方式则是公众的参与[17]。
采取主动参与和协同参与2种形式,共同参与到社区综合园林建设中来。主动参与,即居民按照自己的时间分配,自主参与社区建设;协同参与,即片区建设任务由居民共同完成[18]。
公共参与的设计在构建社区共同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各主体通过沟通、管理与建设的协作,形成紧密围绕“社区”的共同体时,这种共同治理、共享治理成果的模式,符合居民实际需求,共同优化和利用资源,缓和社区矛盾,使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将更加和谐与可持续。社区中的共享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上的共享,更是一种活动过程的共享和多元参与角色的体现。这种共享理念深深植根于社区的日常生活,通过参与设计,可有效地将分散的居民和其他相关主体整合到一个共同的集体利益网络中[19]。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相适应的邻里交往空间,不仅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动,也推动了社区的共享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共享。
2项目背景
2.1江华社区概况
江华社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江华路128号,与成都大学“大运村”为邻。社区始建于1992年,是原四川国营江华机器厂(354厂)的职工家属区,原354厂是重庆国营江陵机器厂(152厂)分离组建进山隐蔽的新厂,后经“三线”企业调迁、脱险搬迁到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社区因江华机器厂坐落于此而命名。目前社区内有8个居民自治非物管院落,共188个单元。社区内居民以原机器厂家属为主,大多为老年人,对于机器厂的历史记忆具有深厚感情。
2.2共享花园现状分析


共享花园位于江华社区中心,在2条主要社区出入道路的交会处,空间开放,视线好,是居民聚会和休息的中心,有非常高的人气。花园中保留有原厂运营时种植的2棵黄葛树,被居民称为“同心树”。环绕其中一棵树的树干建有休闲亭,成为了居民进行棋牌活动、纳凉与交流的空间(见图1)。
但是,整个社区的绿地空间结构散乱,功能服务单一,尤其没有将社区极具底蕴的历史文化和居民对机器厂的感情呈现出来。其次,社区内居民生活环境杂乱,部分道路被用于停放车辆,部分空间堆放杂物,但仍存在大面积空白空间而导致社区内空间无秩序,居民在生活中感受不到空间美学带来的舒适感。最后,社区内居民多为退休军工人员,老龄化程度高,配套公共区域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老人日常诉求,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还不完善。
3方案设计与实施效果
3.1重塑交通流线,提高花园使用率
如果只关注车辆的通行效率,而忽视了行人和居民的需求会导致许多公共空间被车辆占据。在方案设计之初,根据社区场景空间、居民日常使用习惯,完善社区公共交通网络和交通引导设施,优化人行通道路线,安全有序衔接各分散活动场所,兼顾人、车、路三者关系等情况,重新梳理交通系统分层情况,设计出了串联式公交流线。社区居民出行便捷,舒适程度得到提升。交通流线设计充分结合各个活动场地的空间形态、地面铺装、指示标志等,并优化停车位布局,优化道路网络,减少不必要的岔路和拥堵点,畅通了居民进入共享花园的流线。根据花园不同时段和人群的活动频率,针对性调整出入口位置和大小,合理安排进出通道,增设人行入口,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宽度、车道数量和交通提示牌等设施,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少车辆对花园空间的干扰。通过无障碍坡道加强空间衔接,方便了老年人、幼儿、残疾人士参观使用,提高了花园的可达性。小区入口放置的标示牌,开放和鲜明地展示出“江华新苑:欢迎来到我们的社区花园”,鼓励更多居民来到社区花园交流。
3.2丰富活动场景,凸显场所文化性


共享花园在地面铺装带中融入了江华历史文化元素,增设社区三线建设文化墙(见图3),建立更加积极、有吸引力的社区形象,呈现出社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设计过程中,组织居民利用机器厂老旧的零件进行“变废为宝”艺术创作活动,并将这些雕塑作品放置在“同心树”和休闲亭入口处(见图4),不仅丰富了花园出入口植物设计层次,还通过创造独特的体验,促进文化理解,提升社区形象,吸引游客以及促进社区发展,这些措施为社区文化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居民自己将社区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花园的临街面,增设了大运主题花箱和可替换的主题广告牌,创造大运拍照打卡点,也为在不同时期呈现特色主题氛围创造了展示界面。设计调整了共享花园中座椅的位置和形式,根据座位的尺度缩小座位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形式的娱乐活动创造了空间。植物是社区花园的重要角色,设计以四季有花、色彩多样为原则,选择了丰富的植物品种,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还提高了社区的生物多样性。后期在植物旁插上植物牌,方便居民了解和学习园艺知识,以及策划组织园艺活动,提高居民在社区花园中的参与感。
3.3引导公众参与,提升居民幸福感
社区的建设需要良好的沟通、信任和理解。为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挖掘居民需求,组织居民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社区改造方案,提高公众参与性和主人翁意识。项目建设前期,由党群引领社区群众集体部署,充分征求基层群众建议,多方联动,居民、商家共商共议,围绕社区花园改造建设先后召开专题会9次,坝坝会18次,入户走访300户,快速有效回应居民生活诉求,保证社区改造和花园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和保障体系的建设。组织江华社区工作人员、机关园林管理处、军转退休职工、村民、大专院校以及“大运服务”志愿者参与施工整治,充分发挥各组优势。引导公众参与不仅增强社区决策的民主和公正,还提升了居民的自我价值和生活质量,唤醒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了提高。本次花园营建项目与居民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并及时反馈和调整,提供更多元化娱乐、休闲服务设施和场所,大大提高了社区治理成效和居民参与意识。
4结语
旧住宅小区改造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由原来的拆旧改为微更新改造。该次营建从居民最基本的出行便利需求出发,梳理交通流线,完善适老化和无障碍设计,增加了社区花园的可达性。丰富的开花植物和重新设计的铺装美化了社区环境,营造了更多元化的社区活动场景,提升了社区功能品质。社区场所精神营造根植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并在设计的多个阶段引入居民参与,增加了居民的身份认同,丰富了社区居民可感可想可及的幸福体验。本次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引领的社区共享花园营建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该研究对象的类型和数量有限,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丰富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