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洮河云杉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针对当前病虫害防治效率低、防治效果不佳、防治手段单一等问题,系统梳理了甘肃省洮河云杉林面临的多种病虫害问题,剖析了叶锈病、云杉立枯病等病害以及云杉小卷蛾等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特征及对云杉生长发育的影响。继而,基于“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现代植保原则,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提出了一套针对性强、生态友好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甘肃省洮河云杉林区的病虫害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经济且环保的技术指导。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样的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其中云杉(Piceacrassifolia)作为当地针叶树种的典型代表,广泛繁茂于甘肃省南部洮河水系沿线,构成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树种凭借卓越的生态适应能力、显著的经济价值和优美的景观特性,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推动林业经济进步以及提升景观美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洮河云杉林区病虫害频发,不仅直接威胁到云杉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更深层次地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甘肃省洮河云杉林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环保、高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旨在为甘肃省洮河云杉林区的健康生长和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2]。
1云杉常见病虫害
1.1叶锈病
叶锈病主要由真菌类病原体引发,以担子菌门中的松针锈菌属(Cronartium)和多胞锈菌属(Melampsora)最为常见。发病初期,云杉叶片上出现淡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并形成椭圆形病斑,颜色转为锈褐色。严重时叶片上有多个病斑,且相邻病斑相互融合,导致叶片大面积褪绿、枯黄,甚至早期脱落。病害进一步蔓延至嫩梢,使植株整体长势衰弱。在甘肃省洮河流域,春季(4月中旬-5月初)随着气温回升和湿度增大,越冬的病原菌开始复苏,借助风力、雨水或昆虫媒介传播到云杉的新叶上,启动新一轮的侵染循环。夏季(6-8月)病斑迅速扩展并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再侵染,此时为发病高峰期。随着秋季(9-10月)温度下降,病原菌在病叶上形成冬孢子堆,完成生命周期并进入越冬阶段。
1.2云杉立枯病
云杉立枯病作为甘肃省洮河云杉林区的一种严重病害,对云杉苗木的威胁不容忽视。每年4-6月,该病害进入发病高峰期,发生机制涉及2方面因素。
(1)侵染性病因。当云杉苗木遭受腐霉菌、丝核菌等致病真菌侵害时,易感染立枯病。这些病原菌入侵云杉植株后,引发根部及茎基组织的腐烂病变,导致植株水分与营养吸收受阻,进而表现出生长停滞、植株萎蔫乃至猝死等严重状况。
(2)非侵染性病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区域易形成积水,导致土壤通气性显著下降、黏性增强。这样的土壤条件不仅限制了云杉幼苗根系的正常生长与扩展,更引发了根部缺氧状况,苗木抗逆能力因此被削弱,根茎枯萎现象频发,为立枯病的发生创造了温床。
云杉立枯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种芽腐朽、茎叶组织大面积腐烂,以及幼苗突发性的倾倒。病情严重时,病原菌短时间内迅猛扩散至云杉幼苗的芽端与茎基部位,造成云杉苗木大面积倒伏。
1.3球果诱病
球果诱病是甘肃省洮河云杉林区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首先在云杉球果上显现,初期病球果颜色偏暗,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淡黄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连成片,严重时整颗球果变为灰褐色,丧失正常的生长活力。该病害长期持续发展不仅会影响当年云杉种子产量,还会通过消耗树体养分抑制植株生长,使云杉树势衰弱,以引发其他病虫害,甚至导致植株死亡。球果诱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在每年4-5月的球果形成初期开始显现,至7-8月的球果成熟期达到高峰,此时病害发生率在35%。
随着秋季气温下降,病害发生率逐渐回落至冬季的10%左右,形成一年中的低谷期。此外,低温寡照的春季和秋季也利于该病害发生,且气温在10~15℃、相对湿度高于70%的时间越长,病害发生风险越高。
1.4松天牛
松天牛在洮河云杉林区通常1年发生一代,个别年份可能会产生2年一代的现象。成虫活动高峰期出现在每年5月中旬-7月初,这一时段不仅是它们进行交配的关键时期,也是产卵行为的集中时段。雌虫会选择树皮裂缝作为卵的安置点。孵化过程持续10~15d,新生幼虫钻入云杉树干内部取食木质部,形成曲折蜿蜒的蛀道。受害部位初期呈现细小的排泄孔,孔口周围常附有木屑及虫粪堆积。随着幼虫发育蛀道逐渐扩大,严重时可环绕树干1周,导致木质部大面积受损,使受害云杉出现生长缓慢、枝条枯黄、顶梢萎蔫现象。幼虫在树干内越冬,次年春季继续取食,直至翌年5月前后进入预蛹期后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树皮出孔,完成生活史循环。
1.5云杉小卷蛾
在洮河云杉林区,云杉嫩梢小蛾类具有多世代重叠现象,每年可发生2~3代。第1代成虫在4月底-5月初开始羽化,第2代在7月中旬,第3代在9月初,具体发生世代数受气候条件影响。成虫以蛹的形态在受害嫩梢内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暖至10℃以上时开始羽化。雌蛾寿命为7~10d,在此期间可产卵100~200粒,卵期持续5~10d。云杉小卷蛾成虫产卵于云杉嫩梢上,孵化出的幼虫钻入嫩枝内部取食髓部,使得嫩梢因营养输送受阻而出现生长停滞、弯曲、畸形,甚至枯死。
2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技术
2.1.1种子处理。在甘肃省洮河云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中,种子处理作为农业防治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科学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自种子阶段引起的侵染。首先,选择遗传品质优良、无病虫害迹象的云杉母树作为采种源,确保种子源头的健康。在9-10月云杉种子成熟之际进行采收,且采种率应控制在母树总球果数的5%~10%,既保护了母树资源,又确保了种子产量适中。将采集后的种子进行水选,以剔除杂质、瘪籽及受病虫害为害的种子,确保种子纯净度在98%以上,为后续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结合物理与化学手段对精选后的种子进行深度消毒处理。首先,将种子置于45~50℃温水中浸泡15min,利用高温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菌及部分虫卵,初步消除潜在病虫害威胁。接着,将种子移入0.3%~0.5%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2h,以针对性防治叶锈病、云杉立枯病等病害。预防云杉小卷蛾、松天牛等寄生性昆虫,可使用0.6%的敌敌畏乳油溶液浸泡种子30min。消毒后用清水彻底冲洗,以去除残留药剂,避免影响种子发芽。
为进一步增强云杉幼苗的抗病虫能力,需进行低温层积处理。将消毒后的种子与湿沙按1∶3均匀混合,保持混合物湿度在60%~70%,然后将其放入塑料袋内并置于0~5℃的冷藏环境中进行为期60~90d的低温层积。在此过程中,每隔15~20d翻动1次种子与湿沙的混合物,使其均匀吸收水分。在播种前的7~10d,将经过低温层积的种子从冷藏环境中取出,置于通风阴凉处进行晾晒,以打破种皮的透性障碍。在播种前1~2d选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按照种子重量的0.2%~0.3%比例进行拌种处理,确保每粒种子都能均匀粘附药剂,且拌种完成后立即进行播种,防止因长时间放置导致药效降低,影响防治效果。
2.1.2水肥管理。水肥管理作为强化甘肃省洮河云杉抗病虫能力的关键策略,须紧密结合云杉的生长周期特征与当地气候条件,实施精准、高效的灌溉与施肥措施。
在灌溉方面,依据云杉的生长节律,特别关注关键生长期的水分供应。春季3-4月正值云杉新梢旺盛生长期,此阶段确保土壤湿度稳定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667m2灌溉量为50~60m3,确保云杉新梢快速生长的同时,增强对病虫侵害的抵御力;6-8月夏季高温期蒸发强烈,为防止干旱导致树体抵抗力下降,增加灌溉次数至3~4d1次,保持土壤湿度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667m2灌溉量为70~90m3。
施肥管理则秉持基肥与追肥科学配比、适时施用的原则。每年10-12月,667m2施入1.5~3.0t腐熟牛羊粪或堆肥等优质有机肥作为基肥,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其保水保肥性能。同时配合施用复合肥(N∶P∶K=15∶10∶7),667m2用量100kg,以满足云杉生长初期对大量元素的需求。春季及夏季各追施1次速效氮肥,用量为450kg/667m2,同时补充磷酸二氢钾肥,用量为200kg/667m2,以进一步提升植株健壮度,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2.1.3合理整形修剪。在甘肃省洮河云杉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中,合理整形修剪作为一项关键措施,可提升云杉植株的健康状况,强化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整形修剪应遵循植物生理特性,选择在冬季休眠期或早春萌芽前进行。此时,云杉代谢活动处于最低水平,可降低因修剪引发的不良反应。疏除过密枝条,以优化树冠结构,增强内部通风透光。疏剪比例控制在总枝量的15%~25%,确保树冠内膛光照强度在全光照的40%以上。同时,及时清除病虫害严重、枯死、衰弱、交叉重叠等无用枝,减少病虫源和营养消耗,提高整体抗病虫能力。短截过长、徒长或生长势过强的枝条,短截长度控制在枝条全长的1/3~1/2,以保留足够的营养芽点,促进侧枝发育。修剪后及时对大伤口涂抹石硫合剂,防止病菌侵入,加速伤口愈合。
2.2物理防治技术
甘肃省洮河保护区结合云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物理防治措施。(1)人工捕杀与修剪。人工捕杀云杉树干、枝叶上出现的明显病虫害个体,直接减少害虫数量。(2)应用诱捕器。针对飞行能力强、扩散速度快的云杉小卷蛾等类型的害虫采用诱捕器进行诱捕。在洮河云杉林区6742m2设置1套诱捕器,每年更换2次诱芯(春季和夏季)。(3)灯光诱杀。针对具有趋光性的害虫,500m2配置1台太阳能LED杀虫灯,4-9月夜间开启。(4)阻隔法防治。对于以幼虫钻蛀树干、枝条为害的云杉小卷蛾、松天牛等害虫,采用无公害的树干涂白剂进行树干涂白,覆盖高度至离地面1.5m,既可反射阳光降低树干温度以防止冻害,又能阻止害虫上树。
2.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构建和利用自然界生物链关系与生物种群调控机制,达到对病虫害实施可持续、环保且高效的控制目标。该技术主要涵盖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及以菌治虫3种方式。
2.3.1以虫治虫。着重于引入或保护对云杉害虫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有益昆虫,如捕食性瓢虫、草蛉、寄生蜂等。以云杉小卷蛾等典型刺吸式害虫和食叶害虫为例,可建立姬蜂人工繁育基地,于每年5-7月期间按照1hm2释放5000头姬蜂幼虫的标准连续投放2年。姬蜂通过将卵产于害虫卵内,阻碍其正常孵化,从而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此外,还可利用捕食螨防治小卷蛾卵及早期幼虫,1hm2投放量为10000只,进一步强化对害虫的生物控制效果。
2.3.2以鸟治虫。是充分利用鸟类对害虫的天然捕食习性,通过在洮河云杉林区实施一系列措施,以吸引和保护喜食害虫的鸟类。例如,大山雀和旋木雀善于在云杉枝干间搜寻并取食松天牛幼虫,对抑制松天牛的发生与繁殖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可建设人工鸟巢、设置饮水点和食物补给站,以及营造有利于鸟类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以增加此种鸟类种群数量,进一步增强其对云杉害虫的自然防控能力。
2.3.3以菌治虫。主要依靠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对害虫进行生物干预。以松天牛为例,白僵菌和绿僵菌对其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选用活孢子数≥1×109CFU/g的白僵菌粉剂,将其喷洒于云杉树干基部及周围土壤,每株施用量为10g,以此降低天牛成虫的羽化率。另外,针对叶锈菌,可选择本土优势拮抗菌株,如盾壳霉属、木霉属等真菌及芽孢杆菌属等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按推荐浓度1×108CFU/mL制备生物喷雾剂,于3月中旬云杉叶展期和10月中旬秋季落叶前各施用1次,确保喷洒覆盖率不低于95%,能有效抑制叶锈病的发生,显著降低其发病率。
2.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是使用化学药物杀死害虫。在甘肃省洮河云杉种植区,面对常见的叶锈病、球果病害以及云杉小卷蛾等病虫害挑战,采取了针对性的化学防治措施(见表1)。
在实际操作中,可借助无人机精准喷洒上述药液,以高效覆盖云杉树冠各部位,精准杀灭栖息于枝叶上的各类害虫。采用化学防治技术能在短期内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从而保护云杉林免受重大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云杉作为洮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造林树种,其病虫害的有效防控不仅可以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持续、提升林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更是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稳定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病虫害防治并不是单靠一种方法就能完成,应立足于系统化、多元化的综合防治理念,整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方法,从而全面提升云杉病虫害防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