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及治理对策

   2025-03-20 米娜丝0
核心提示:鹤岗矿山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矿业城市,经历了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后留下多处废弃矿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调查和分析鹤岗矿山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不同生态修复方法的实施效果和可行性。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鹤岗矿山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矿业城市,经历了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后留下多处废弃矿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调查和分析鹤岗矿山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不同生态修复方法的实施效果和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可以有效改善矿区周边土壤结构、水质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鹤岗市曾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众多废弃矿山,这些废弃矿山对土壤、水体、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受损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严重威胁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鹤岗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和实施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然而,由于矿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污染程度不同,生态环境修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基于鹤岗矿山废弃矿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对策,为解决废弃矿山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1鹤岗废弃矿山的环境问题
 
鹤岗矿山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遗留下大量废弃矿山,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矿渣和粉尘堆积在矿区及其周边,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会严重破坏土壤结构和成分,大幅降低了土壤肥力,抑制了植物生长,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体污染问题同样严峻,矿山废水和酸性矿山排水(AMD)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进入周边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致使水质显著恶化。受污染的水体不仅对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而且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地减少。
 
在国外,矿山修复项目也面临相似的挑战,例如,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煤矿区和德国的鲁尔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土壤改良、水质净化和植被恢复,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工业化进程和环保理念领先,对矿山修复相关研究开展较早,理念也更超前和完善。1957年,美国召开“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国家会议,讨论了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原则、概念等[1]。经过近60年的矿山修复与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矿山修复与治理的方法,主要包含土壤覆盖、物理化学处理、添加养分、去除有害物质、增加物种5种方法[2]。
 
鹤岗市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逐步开展矿山废弃地修复工作,通过采取土壤重金属治理、水体污染净化、植被重建等措施,已初见成效,但仍需长期坚持实施和不断改进,以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2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方法
 
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多种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3]。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土壤修复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3种方法。(1)物理修复方法。如土壤置换和固化/稳定化,通过移除污染土壤或添加稳定剂,减少污染物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2)化学修复方法。如药剂淋洗和化学氧化,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降解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3)生物修复方法。通过植物修复(如植被重建和植物萃取)和微生物修复(如生物堆肥和生物降解),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代谢过程来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4]。
 
水体治理技术也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部分。对于受污染的矿山废水和酸性矿山排水(AMD),可以采用化学中和、物理拦截和生物处理等方法。(1)化学中和方法。通过添加碱性物质,中和酸性废水中的酸性成分,从而减少重金属的溶解度和移动性。(2)物理拦截方法。如构建沉淀池和湿地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和吸附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染物。(3)生物处理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或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例如,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等设施来净化水质。
 
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可以重建废弃矿山区域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侵蚀,恢复生态系统功能。选择适应性强的本土植物,提高植被存活率和生态恢复效果。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受损的动植物栖息地,有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为了确保修复工作的可持续性,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推动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顺利开展。同时,鼓励公众参与,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鹤岗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
 
3鹤岗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
 
从1958年开始,当时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对鹤岗资源的急剧开采,导致大量矿山被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鹤岗矿务局的岭北煤矿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该矿山煤层浅、储量丰富,采矿活动以露天开采为主。岭北煤矿建于1958年11月,后逐渐发展为当时八大矿中唯一一座露天煤矿,60年来累计开采煤炭3200多万t,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进入21世纪,因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越发凸显,随着煤矿资源的逐渐枯竭、开采工作接近尾声,留下的露天矿坑成为生态伤痕。
 
鹤岗国家矿山公园作为我国首批28个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于2009年正式开放,试图将这种历史遗迹转化为一种教育和科研资源。公园的核心景观———岭北煤矿露天坑遗址,既能展示矿山开采的历史,又能反映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该露天矿坑长3000多m,宽1100多m,深130m,远看如同一块巨大的伤疤,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引发了公众对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刻反思。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矿山修复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过去的修复策略主要侧重于表面修复和绿化植被恢复,现阶段,随着对生态修复科学性认识的加深,逐步引入了更系统的修复措施,如地质环境监测、生态恢复模型应用等。鹤岗矿山修复除了要关注矿区绿化,还应兼顾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对于矿山遗址的观光开发,要求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同时,展示矿山的地质、历史和科学价值。尽管如此,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废弃矿山修复仍面临资源不足、技术限制、实施难度等挑战。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在历史背景的影响下,经历了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修复的转变,而鹤岗国家矿山公园不仅反映了这种转变,而且揭示了修复中存在的困难。未来,只有在综合应用现代科技和修复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废弃矿山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的持续恢复和保护。
 
4治理对策与建议
 
4.1政策法规的完善与实施建议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执行措施。政府应制定全面的生态修复政策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责,确保修复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政策法规应涵盖矿山关闭后的生态修复义务、资金保障机制、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等内容,为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政府应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政府拨款、企业自筹、社会捐助和环保基金等,确保修复工作所需的资金充足[5]。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全程跟踪和评估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于未按要求履行修复义务的企业和个人,应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如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公众参与平台和机制等,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废弃矿山修复工作。在政策制定和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和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鼓励和支持环保组织、社区和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自然资源、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政府应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修复工作,对于跨区域的废弃矿山问题,应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区域联防联控和联合治理,提升修复的整体效益。
 
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有效的实施措施是修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制定全面的政策法规、加强执行和监管、提高公众参与度、促进跨部门协作和区域合作,可以有效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矿区的生态功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2社会参与与公众沟通策略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以及广大公众。为了有效推进修复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政府应主动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公众认识到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NGO)可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环保组织参与废弃矿山修复工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金资助和技术培训,提升NGO的能力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开展环境监测、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可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修复工作中,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首先,应加强对修复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科普宣传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修复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提升公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其次,政府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修复项目的最新动态和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修复工作的进展,增强透明度和互动性。最后,在公众沟通策略方面,必须注重提升沟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公众沟通计划,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地沟通方式和内容。例如,对于社区居民,可通过社区会议、入户宣传等方式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对于青少年,可通过学校教育、环保讲座等方式进行科普教育;对于媒体和公众,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报等方式进行信息发布和解释说明[6]。
 
4.3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为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植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本土植物,能有效吸收和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还能恢复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特定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能达到净化土壤和水体的目的[7];化学修复技术通过药剂处理,可以迅速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物理修复技术通过如土壤置换和固化/稳定化,能有效阻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单靠某一方的力量难以持续推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修复工作。企业作为污染的主要责任方,应积极承担生态修复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参与修复项目的实施[7]。同时,科研机构和高校可提供技术支持,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创新思路。此外,NGO在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众参与既可以提高修复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能够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修复工作中[8],又能通过项目实施、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推动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涵盖当前修复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治理方向。实践表明,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不断优化修复技术和方法、强化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逐步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