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属竹林培育技术
目前方竹属竹林培育的研究较多,尤其是金佛山方竹[28],金佛山方竹的适宜育苗地在海拔1100~1600m之间,低海拔地区夏季需防旱,高海拔地区冬季需搭棚防冻;实生苗造林通常在每年4月下旬左右,母竹造林通常在10月下旬和翌年3月下旬[28]。金佛山方竹栽植造林期间需勤于检查、及时松土除草、实施追肥、灌溉排涝、抚育间伐、竹农间作等措施辅助幼林形成,成林之后及时调整立竹密度(如大径级竹林800~1500株/667m2;中径级竹林1500~2500株/667m2;小径级竹林2500~3500株/667m2),调整林分年龄结构2~4年生竹占60%左右;护笋养竹,当年培育的新竹总量不得少于合理立竹密度的30%以上[28]。仅从竹林水肥管理、竹林密度控制、竹林病虫害防治和竹林出笋规律等方面阐述方竹属内相关竹种的研究。
4.1竹林水肥管理技术
方竹属幼林及成林管护时要注意除草和水肥管理,如寒竹1年施肥3次:春肥(35~45kg/667m2复合肥)、笋前肥(复合肥为主)、笋后肥(有机肥为主,1000~1500kg/667m2;复合肥20~30kg/667m2[32])。施肥能显著提升刺黑竹(Ch.neopurpurea)竹笋出笋数与产量,刺黑竹高产优质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74.3~500.8kg/hm2、301.2~310.5kg/hm2、154.5~233.2kg/hm2,其高产优质条件下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元素比例为100︰22︰258[33]。施肥能使筇竹[Ch.tumidissinoda(Q.tumidinoda)]发笋时间提前,笋期延长,发笋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笋产量增加,肥料以尿素+复合肥+厩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34]。对四川天然林和人工林进行营养成分和竹笋营养物质含量比较研究发现,筇竹[Ch.tumidissinoda(Q.tumidinoda)]天然林中抗坏血酸含量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及含氮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林,天然林笋品质更佳,维生素含量更高,人工林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和复合肥等提高竹笋品质[35]。通过引种八月竹到龙泉市进行板栗林下栽培试验,发现越冬及适应性良好,存活率较高,具有强烈的推广应用价值[36]。
4.2竹林管护技术
根据出笋情况及时采笋,以控制竹林密度。刺黑竹(Ch.neopurpurea)竹林养护要注意构建合理的竹林密度,砍掉4年生竹子,保留1~3年生竹子,砍老竹留嫩竹,砍弱小竹留健壮竹,对于10年以上的老竹林,及时挖除老竹鞭,保证新竹鞭根具有充足的营养空间[37]。通过对筇竹竹鞭发育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调控土壤水分含量、增施钾素和有机肥来促进竹鞭生长发育[38]。对四川盆地的刺竹子(Ch.pachystachys)纯林进行研究发现,刺竹子生长易受到磷素限制,可以适当施加磷肥,且刺竹子笋产量与叶片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39]。

4.3竹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前金佛山方竹(Ch.utilis)的虫害有刚竹毒蛾、竹长囊虫、竹大象虫、竹织叶野螟、黄脊竹蝗、竹蚜虫等,方竹的病害有竹丛枝病、竹煤污病、竹赤团子病、竹黑痣病、竹黑粉病、竹秆锈病等[40],对患有竹秆锈病的竹林,可以喷施石硫合剂或氨基苯磺酸,每隔7d喷1次,连喷3次[41]。
防治煤污病要以消灭蚜虫和介壳虫为主,比如乐果等可以防治蚜虫及介壳虫的若虫,松脂合剂可以防治以介壳虫,石硫合剂可以杀死介壳虫的若虫[41]。竹林中患有少数竹株发病时,及时砍除对病株并焚烧[41],竹林大面积有虫害和病害时,除了使用物理和化学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竹木抚育,调整竹林密度,改善林分年龄结构,充分发挥森林植物的调控作用[40]。
4.4竹林出笋规律研究
竹林出笋规律与竹种、海拔、温度、土质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合江方竹(Ch.hejiangensis)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在浙江丽水海拔300~700m的地区引种成功,海拔越高发笋越早,停止发笋也越早[14],合江方竹(Ch.hejiangensis)随着海拔高度平均每降低100m,开始发笋期推迟2~3d[42];出笋期通常在9月下旬-11月中旬,母株移栽当年可以出笋,出笋率52.3%,平均每株出笋3~4支[43]。
毛环方竹(Ch.hirtinoda)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斗篷山,出笋期在9月,出笋数量呈现少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该竹种为极度濒危物种,自然退笋的高度在40cm以下,退笋率较高[44]。对威信县大汉寨金佛山方竹(Ch.utilis)人工林进行研究发现,其笋期历时45d,发笋始于9月中旬,终于10月下旬,成竹率78.71%,退笋率21.29%[45]。金佛山方竹(Ch.utilis)的采收同出笋时间一致,一般为9月中旬-10月下旬,竹笋出土后20cm左右即可采摘,可以在与地面平行的笋茎基部平切,也可以在笋茎基部挖去5cm左右的泥土折断采收[46]。云南方竹(Ch.yunnanensis)发笋时间从9月下旬开始,到11月上旬结束,历时40d左右,其高生长过程同大多数竹种一样,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47]。筇竹[Ch.tu-midissinoda(Q.tumidinoda)]的出笋时间在4月上、中旬最集中,持续60d左右,温度是影响竹笋到幼竹高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48]。
乌蒙山方竹(Ch.wumengensis)形态接近永善方竹和筇竹,笋期居于方竹和筇竹出笋期之间,为每年11月-翌年4月[49]。全天方竹(Ch.tian-quanensis)分布在四川雅安天全县,当地称为刺竹,经过地产林抚育管理和品种更换林分改造等,竹笋产量和产值大增,进一步研究表明,全天方竹的竹笋产量和质量与土壤类型、土层厚度、pH值、海拔高度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