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的4个框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公园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的4个框架

日期:2022-01-31 11:23:11     浏览:0    
核心提示: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方式适应性调整,形成由根源对象确定-生态问题识别-策略路径构建-项目实施引导组成的公园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框架(图1)。
公园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框架

公园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的4个框架
 
归纳现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论,对目标-评估-策略-工法-维护[13]、问题识别-路径策略-工程试点[14]、目标-格局优化管控-工程工法[15]、问题识别-区域划分-明确对象-评估方法[16]等框架进行整合,借鉴现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中的摸清家底-明确目标-谋划格局-布置行动-实施保障[17]等框架,针对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方式适应性调整,形成由根源对象确定-生态问题识别-策略路径构建-项目实施引导组成的公园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框架(图1)。

公园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的4个框架
 
其中根源对象确定旨在分析区域自然系统受损的根本矛盾;生态问题识别旨在按矛盾方向将问题分类具体化与空间落位;策略路径构建旨在按从整体到局部的操作逻辑为问题构建解决方案库集;项目引导实施旨在将策略按照空间区域整合形成项目库集并对接实际管理运行方式。
 
1第一步:根源对象确定
 
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论对单项自然要素整合,注重其关联性与系统性,形成资源状态层级,即自然系统的物质本体及其受社会经济系统胁迫所形成的状态;借鉴NBS与再野化理论从机理层面对持续发生的生态过程进行修复的思路,形成生态过程层级,即自然系统的自运转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交互;结合公园城市中强调人本福祉的理念,形成服务功能层级,即自然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效益输出。资源状态作为本底为生态过程的发生和服务功能的输出提供载体;生态过程是自然资源运转的体现;服务功能是生态过程运转后的产物。
 
体系组成如下:
 
 
1)资源状态指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资源在某一时刻的存量多寡、格局优良、质量好坏等静态基本属性。本研究关注自然系统整体状态,形成森林系统-河湖湿地系统-农田系统-草地系统-荒漠系统5类资源状态。
 
2)生态过程指区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迁移转化,包括植物生理生态、动物迁徙和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土壤演变干扰等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18]。本研究关注宏观角度下的形成生态灾害发生过程、动物迁徙繁衍过程、植物演替更新过程、水源涵养保持过程、人居生产生活过程5类生态过程。3)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形成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效用[19]。本研究依据公园城市人本理念,重点关注文化服务,形成以供给、调节、支持服务为基础,以文化服务为特色的4类服务功能[20]。
 
操作方法:从气候变化或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系统退化,及城市扩张或人类生产等人为因素诱发的自然系统逆行演替进行入手,通过基础调研与资料查阅掌握区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文化概况,挖掘状态-过程-功能受损的根源矛盾,分类聚焦核心资源、关键过程与重点功能。
 
2第二步:生态问题识别
 
以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体系中的压力层及状态层为基础[21],汲取森林、河湖湿地、农田、荒漠草原等单项评价中的指标[22-27],识别资源状态问题;参考生态风险评估中的风险源-压力条件-受体-生态终点体系[28],识别生态过程问题;参考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的供给-需求体系[29],识别服务功能问题;借鉴生态修复空间识别中形成分类空间图集的方法[30],分类形成生态问题图集。
 
体系组成如下:
 
1)资源状态问题识别由资源存量-资源质量-资源压力组成;其中资源存量包括面积、覆盖度等;资源质量包括格局、林种等;资源压力包括降雨、人口密度等。
 
2)生态过程问题识别由过程受体-过程条件-过程终点组成;其中过程受体包括土壤类型、林分类型等;过程条件包括土层厚度、生境质量等;过程终点包括灾害点核密度、土壤侵蚀量等。
 
3)服务功能问题识别由服务供给-服务需求组成;其中服务供给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文化资源点核密度等;服务需求包括视觉敏感度、游憩适宜性等。实践中需根据根源对象确定各层内部指标。
 
操作方法:在明确3类层级根本矛盾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UAV航测、调查问卷,结合国土三调与林业二调等自然资源普查机制,收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气候气象、高程、土壤、社会经济、文化遗存等多源大数据[31];使用数据进行空间统计、数理统计、模型模拟,对标既有规范与理论构建各类专项评价体系,研判薄弱环节与区域;经过以上过程得到具有空间异质性的数据结果,绘制形成生态问题类型图集。
 
3第三步:策略路径构建
 
生态修复需处理不同时间、空间、尺度及层次结构的复合问题,并通过非线性反馈与多维相互作用等特征对人与自然的复杂适应系统进行联动调配[32]。借鉴NBS、再野化中让自然做功及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结构优化的思路,将传统局部修复工程工法技术按操作尺度进行整合,形成耦合多系统运行机制的宏观规划策略-中观营建策略-微观工法策略的策略模式体系
 
体系组成如下:
 
1)宏观规划策略基于景观生态学源汇理论,包括关键区域识别-空间结构生成-安全格局构建3类策略,具体如生态造林选地、生态网络生成、野生动物保护格局构建等。
 
2)中观营建策略包括生态要素管理-视觉风貌管控-功能设施优化-空间单元体系构建4类策略,具体如州岛湾滩水岸形态管理、天际线管控、慢行设施体系选线、公园群体系构建等。
 
3)微观工法策略根据修复要素类型展开,包括地形改造工法-水调控工法-植被建植工法-农田治理工法-土壤改良工法-人造物修复工法6类策略,具体如陡坎护坡、海绵设施建设、遗产修复等。
 
操作方法:对照生态问题明确策略类型;基于生态问题空间分布图集,应用宏观规划策略与中观营建策略进行空间规划布局及营建结构生成;基于布局结构落位,应用微观工法策略实施建设。策略的类型及实施范围需对其与社会经济系统间权衡协同机制的谨慎研判而确定。
 
4第四步:项目实施引导
 
借鉴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中整合生态功能区、协同既有工程、分批次分目标、投入中央支持资金的部署方式[33],吸取国土空间修复中部门协同、生态补偿的配套机制[34],形成项目库部署-验收机制-保障运行的实施引导体系。
 
体系组成如下。
 
1)项目库部署包括阶段期限、阶段目标、优先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类内容。
 
2)验收机制包括修复指标设定和绩效评价2类内容。
 
3)保障运行包括组织机构职能、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合作模式3类内容。
 
操作方法:根据用地性质及生态功能区整合空间形成若干项目;结合上位规划遴选优先重点项目;参考相关文件设定验收指标;协调以公园城市管理部门为主体、联动校企地多职能的组织框架,设立专项资金与生态补偿机制。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